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大地震,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左右。
地震使岩体松动,加上余震频繁,许多隐患成灾。巨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给灾区造成巨大损失。山高、谷深、坡陡的地震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雷区”。
深入第一线“排雷”,成为地质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第一时间深入震后“雷区” 地震灾区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区,随着山体稳定性降低,形成大量新的地质灾害和隐患。加上降雨量增大,余震不断,使这里成为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雷区”。
5月12日晚,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连夜召开会议,决定立即启动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并派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分赴四川、湖北、重庆、陕西、甘肃五省市。与此同时,在四川成立前线指挥部。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立即成立“5·12”赈灾应急抢险指挥部,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月13日7时30分,已派出4个专家组分赴都江堰市、北川县、彭州市开展救灾工作。
国土资源部首批专家组5月13日全部到达四川、陕西、甘肃等灾区。13日上午,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在成都主持前线指挥部会议后迅速带队深入重灾区。
截至目前,川陕甘三省108个灾区县应急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600多处,威胁103万人的安全。
在6000米空中拉开监测“天网” 大地震之后的蜀道难上加难。由于大量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道路、桥梁等破坏严重,许多地方交通完全堵塞,汶川、北川等重灾区成为“孤岛”。打破地震造成的信息封锁,捕捉地震灾害的“敌情”成为当务之急。
灾区降雨不断,雨雾弥漫。14日10时30分,降雨停止,空军飞机率先出动,对汶川、茂县、北川等县市进行航空遥感拍摄,获取有效覆盖面积1385平方公里的1∶3万黑白航片200张,并紧急送至国土资源部航遥中心解译。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任王平说,截至5月21日,通过紧急解译,发现34处堰塞湖,水量在3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堰塞湖有8处,100万立方米至300万立方米的11处,100万立方米以下的15处。
目前,地质工作者已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防总、电监会等六部委提供25批次遥感影像解译资料,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为人民群众成功“排雷” 北川县是这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县国土资源局2名工作人员死亡,2人受重伤,7人轻伤,全局大多数职工家中都有人员伤亡。办公楼被摧毁,办公设备全部损坏,但40余名职工包括受轻伤工作人员灾后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
5月16日,应急排查组在四川广元市利州宝轮镇苍溪村发现滑坡险情,当即向当地政府通报险情并协助组织村民疏散转移。18日滑坡摧毁了50多间房屋。由于及时疏散转移,成功避免398人的伤亡。(据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