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夏中卫6月29日奥运专电(记者刘晓莉)马志英是一名普通的回族妇女,但她是125个女孩的“母亲”。马志英出生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西海固,家庭的贫困打破了她少年时代曾有过的求学梦;成年的她拥有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女童不再重走她的老路,她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创建了“女童书屋”,而且一坚持就是10年。
在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伟大的母爱与燃烧的圣火凝结在一起。马志英戴着绿色盖头,脚步轻柔地向前奔跑。她说,奥运梦想给了她更大动力,她将更加投入地进行帮助贫困女童的事业。
海原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这里土地贫瘠,常年干旱,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经历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贫穷像瘟疫一样在这里蔓延,许多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
马志英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奋好学的她,高中毕业后,一心想上大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最终与大学无缘。带着求学未成的遗憾,马志英不久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丈夫杨万海是海原县一名公务员,靠着丈夫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快乐。
1997年的一天,马志英路过海原县一中门口,发现一名瘦小的小女孩站在校门口的栅栏外,默默地注视着校园。经过询问,这名名叫杨桂珍的小女孩因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辍学回家。看着孩子企盼的眼神,经济拮据的马志英二话没说,帮孩子垫付了100多元的学费。
不久后的一个下午,马志英又在离学校不远的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看到杨芳、李红等5个女孩正围着煤油炉子做饭。阴湿的房子不仅寒气逼人,也不安全,马志英不由得一阵心酸,她立即将几个女孩带回自己家中,为她们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并为她们腾出了一间房子,供她们休息学习。看着孩子们在自己家里幸福地学习生活,她萌生了创办“女童书屋”的念头,免费为家境贫寒的女童提供吃住等服务,让更多在辍学边缘的女童能够继续学业……
在丈夫的支持下,马志英腾出了家中最好的3间房子,让贫困的女孩子寄住,不仅免收水电、煤、房租等费用,还日夜照顾孩子们,为她们交学杂费、送医送药……
在女童宿舍的墙壁上,一张用普通白纸打印出来的奖励办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考上名牌大学:奖励1000元;考上重点大学,奖励500元;本科奖励300元;其他区内高校奖励200元;县级三好学生奖励100元;班级三好学生奖励50元”。马志英说,这样的奖励办法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孩子们学习都很用功。
虽然对孩子们很大方,但马志英一家过着节俭甚至是清贫的日子。马志英身上穿的衣服没有超过20元的,在银川参加“宁夏首届十大新闻人物论坛”时,她翻遍衣箱才找到唯一一套没有打过补丁的衣服——20元买的紫色上衣,15元的裤子,而这套衣服她已经穿了9年。
资助了这么多的孩子,人们最关心的是他们是怎样支撑下来的,水、电、暖、食物等,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千余元的月收入显然不够。马志英笑着说,她自有一套当家经:大部分时间全家一天三餐吃饼子,有时候是米饭和土豆丝,难得做一些好的菜肴先紧着女娃们吃,她和丈夫是就着咸菜吃面。其他钱要买水、电、燃料和家用日常品,每分钱都要算计着花,每个月家里都存不下钱。虽然生活比较清贫,马志英说:“经济的贫穷不算贫穷,没有文化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这些女娃是我的心头肉,我不想让她们重走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