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地方主要领导干部往往动辄获“咎”。因为个人爱好而去乡间承包土地种水稻、因为亲历交通严重拥堵而向市民致歉、因为体验能源短缺而骑自行车上班,诸如此类,都被一些舆论指为作秀。
这不能全怪舆论,因为喜欢作秀的人和事的确太多。
那种巧言令色,始而颇奏效,“但不久”──套用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句子来说,大家也都看得纯熟了,便是最容易为之鼓掌欢呼的人,也再不见有一点感动的迹象;后来全体国人几乎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看到就烦厌得头痛。那些真心要做实事的干部,往往因为假的装扮漂亮,像六耳猕猴模仿的孙悟空一样连师傅唐僧都分不清,跟着受累,舆论也难免一言以蔽之。
真作秀的事情层出不穷,暴露了许多问题,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干部的评价体制。宋朝有个叫范延贵的,喜欢由现象出发去认识官员作为。他说有一次路过袁州萍乡县,虽然不认识其邑宰张希颜,但“知其好官员也”。因为进了县界,发现那里“驿传桥道皆完葺,田莱垦辟,野无堕农”,一派大治景象。今天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在有的地方与范延贵式的鉴别似乎并无大的不同。然而,这种表面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事实,也可能就是“政绩工程”。有那么几个县富民乏术,不是修了什么“文化墙”来遮羞吗?
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作秀,当事人自己最清楚不过,我们学不了孙悟空,不能钻进他们的肚子去一窥究竟,但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进行判别。其中一个标准,该看“新闻”之后是否了无下文,就是落实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如果就此宛如泥牛入海,那么就可以回过头来说,这是作秀。比如“痛斥”、“拍案”现在也是时尚,如果痛斥或拍案完了现象依旧,甚至若干年后还在嚼那些嚼过的馍,就难说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就难免沦为作秀。而一省之长在“能源短缺体验日”骑自行车上班,亲身体验“能源短缺”给工作、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带来的不便,将对能源利用等产生决策性的影响;若要求省长天天骑自行车上班,就是在抬杠了。
领导干部如今动辄被指为作秀,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干部作为的信誉缺失。解铃还需系铃人。什么时候“反正”过来,还需要各级官员拿出实际行动,光靠说是没有用的。(潮白)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