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瑜/北京、湖北随州报道
随州试孵中国高温磁浮
“我们一分钱不出,项目用地美尔斯通也必须按照市场定价购买”
北京一家名叫美尔斯通的公司,2008年5月18日与湖北随州市政府签署了一纸协议。
|
像任何一个大工程一样,消息一出,就引来了一片赞叹和质疑声。
相对于他们要干的这件大事,签署协议的双方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此前,只有上海市和德国磁浮国际公司签署过协议,建立世界上唯一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
谁是美尔斯通
“我们只是个小公司。”在北京南城的一个咖啡馆,北京美尔斯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米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工商登记资料显示,美尔斯通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办公地点设在北京石景山区。
米旺说,他自1998年离开机械工业部下海后,注册了多个科技公司。据称,多年来米旺一直跟许多高校保持着合作关系。他的合作模式是“委托开发”。
“现在我们手里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都是通过与高校研发人员合作实现的。由于体制、管理、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这样的小公司要想跟大的院校签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是很难的,只能就某一个项目,我们出资,请专家来协助开发。”
他对这种合作模式颇有心得:“跟高校合作,一上来就谈知识产权也未必合适,知识产权属于学校,老师不好做主,如果直接跟学校谈,知识产权很难定价,所以我们请专家来,我们的研发人员跟着一起做,边学习边改进,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
西南交大超导技术研究所的高温超导磁浮项目,就是按照这个合作模式选择了美尔斯通。该项目负责人之一王素玉女士,向本刊介绍了他们相遇的过程:“2004年航天二院的专家来考察我们的高温超导磁浮项目,觉得它不应该躺在实验室,在航空航天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应用,当时我们极度缺乏研发资金,米旺就在这个时候介入了,提供资金,与我们合作开发相关产品。”
高温超导磁浮项目技术的持有人,西南交大教授王家素、王素玉夫妇,希望能尽快将这个技术投入商业运行。米旺似乎就有这个能耐。
米旺告诉本刊记者,一家北京的中介公司找到随州开发区,双方一拍即合,随州主要负责干部表态:“将集中全市各方面力量,努力为这个高科技项目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服务和最宽松的环境,力争项目早日开工。”
双方在协议中约定,随州市政府在协议地价、交割方式、工程报建、招投标等方面给予美尔斯通“最大力度、最大优惠、最快捷(的)程规审办”。
钱从哪里来
尽管湖北当地媒体宣称:“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比正在运行的上海磁悬浮列车更先进”、“随州这个‘世界磁悬浮技术中心’正呼之欲出”,但当地干部对注册资金1000万的美尔斯通并非毫无保留地信任。
随州市开发区主任滕佑灵向本刊记者强调:“这个项目的焦点不在我们随州,我们只是提供服务而已。”本刊记者问及随州会有些什么风险,滕佑灵回应说,“我们能有什么风险?我们一分钱不出,项目用地美尔斯通也必须按照市场定价购买,我们顶多就是按照工业用地来算,比商业用地便宜,而且就目前我们得到的情况,示范线要做成高架的,占地也不过几十亩。”
米旺能够想到的“政府支持”,也不过是“不排除在为这个项目而成立的新公司中,随州市可能以某种方式介入,比如委托开发区以土地出资。我们曾提出一个方案,土地假如市场价是10万元每亩,我们出2万到3万元,其他的开发区以土地作价入股新公司。但目前一切还都没有明确,原则上可以继续谈。”
滕佑灵则表示,“土地他必须买,示范线的地也要买,还有车站、车库。我们提供的优惠,就是以工业用地的价格卖给他们,因为严格来说这是个科研单位。”
滕佑灵坚决否定了随州方面以土地参股的可能性,“不存在参股,他们怎么运作、怎么实验我们都不管,我们只是提供服务。”
即使是按照美尔斯通测算的每公里造价1亿元,建成13公里示范线至少也需要1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1000万的美尔斯通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建设示范线的数亿元资金将全部由美尔斯通负责筹集。米旺承认,“我们自己肯定拿不出这么多钱。”
“老实说,这个项目5年内都不可能见到任何回报。示范线只修2公里,16到20人乘坐,投入也需要2亿元人民币,成功之后可能会延长至13公里,还需要反复论证和实验,这势必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而我们的项目只有接到了订单,才能有回报。”
米旺说,这两年他们接触过不少风投、企业,甚至上市公司,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国内的资本不适合介入这个项目。
不过,他还是找到了办法——“与美国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他们对这个项目的第一期投资为60亿元人民币,整个项目所需资金将全部由他们来提供”。
米旺告诉本刊记者,根据协议,不方便透露对方的名字。
故事讲到这里,很有些云山雾罩之感。令人惋惜的是,米旺运作的这个“大项目”,并非纯属空中楼阁,它曾经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
自主磁悬浮“自谋出路”
高温超导磁悬浮从技术角度讲无人质疑,2007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选了3项最具代表性的发明授予金奖,其中就有高温超导磁浮车。
王素玉介绍说,他们试制世界首辆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世纪号”之初,也曾招来不少质疑。
“当年光立项我们就花了3年时间,1997年才确定,因为当时我国在这方面还并不领先,很多人不相信我们能做出来,当时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硬是赶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完成了。2000年12月31日专家组来验收的时候,车厢上的漆都还没干。”
2001年3月的“863”计划成就展上,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一做完开幕式讲话,立即奔赴“世纪号”试坐。
“世纪号”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走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运行。但这个问题并不是科学家说了算的。
“要是只讲经济性,当前的磁悬浮技术都不如高速轮轨。我们期待的,只是一个尝试商业化运行的机会。”王素玉告诉本刊记者。
她认为,高温超导磁悬浮与电磁悬浮在技术上各有所长。目前在上海运营的磁悬浮列车,运用的是德国1934年的专利技术。电磁铁设在车上,一节车有10到20个电磁铁,车的重量很大,控制系统非常复杂。因为用以控制电流反馈信号的时间是100毫秒,一二十个电磁铁很难达到同步反馈和控制,要做到同步车体才能平稳,不然就会抖动。
而高温超导磁悬浮材料本身只要满足于液氮温度,就可以变成永磁体,磁力悬浮,不需要任何外加控制,不需要复杂的控制技术。
相比之下,高温超导磁悬浮成本低,省能源。不需要强电流,只要维持液氮温度即可。液氮非常廉价。“一升液氮才1块多钱,比汽油价格低多了。”
而且高温磁悬浮更为环保,从空气中来,到空气中去,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也没有磁污染,离永磁块20厘米之外的磁场就为0。此外它不排废气,没有化学污染。
高温磁悬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低于轻轨,“如果只计建造成本,不计地价,1公里的高架是25米跨度的话,建造费用在1个亿之内,低于轻轨。”车体悬在空中只需克服空气阻力前进,没有什么摩擦损害,基本上不用维修。“‘世纪号’面世至今,只有永磁体的轨道涂面剥落后我们涂过一次漆。”
王素玉也承认,超导材料的工程特性、磁浮列车的机械控制问题,是高温磁悬浮从实验室走向商业运营的关键门槛。
一个新技术到了工程阶段,每一个微小进步,都需要大笔资金支持。“世纪号”之所以停在实验室里八年,“坦率说,就是缺钱”。
她透露,“十五”期间,专家们就在论证高温超导磁悬浮建示范线问题。“科技部主持,如果立项的话,就把投入超导项目一半的钱投到高温超导方面来。”
“但我们是撒胡椒面式的方式,都要照顾到,后来我们去科技部呼吁的时候,他们说,就算预算全给你们,也做不出来,更何况别的项目也都要照顾。”
王素玉回忆说,曾有14位院士联名上书要求立这个项,但还是不了了之了。
“企业虽然很感兴趣,但没有国家强力支持,他们不愿意单干。”她说,“我接触了不下20家企业,但最后总是因各种理由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