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人才大舞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任务紧迫
一定要把加速培养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文/蔡建星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英兰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不久前宣布,今年10月中的一天,我国三名航天员将搭乘已完成研制生产的“神舟”七号飞船升入太空,其中的一名航天员,将首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这举世瞩目的一步。
|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是我国30年来科研理念、科技体制、科技实力等方面历史性深刻变化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有更充分的条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为把握这样的战略主动权,在6月23日至27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继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一定要把加速培养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在与会的两院院士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12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人才是第一资源
多年担任科技工作领导职务的路甬祥,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他表示,总书记充分肯定了3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于发挥科技界在党和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两院院士发挥领军人物作用寄予深切希望,对科技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与要求。
“讲话对我国科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路甬祥说。
胡锦涛总书记从科研平台和载体以及队伍建设、基础研究和重大科学工程、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建设及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对30年来科技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立足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立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路甬祥说。
来自两院院士大会的大量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从科研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专门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技人员也达上百万之众。
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已连续3年超过国外申请量,其中商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国际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中国已由1991年的十五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在三大国际检索系统论文总数中占7%,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论文被引用次数从第十九位上升到第十三位;工程学论文数上升为世界第四位。
在最活跃的生物、纳米等前沿学科领域,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2005年纳米领域发表的论文数排名世界第二位,生物领域排名世界第六位。
在前沿技术领域,我国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我国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达4500亿元,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五位。2007年以来,投入强度持续提高,已经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的一支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和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路甬祥说。
尽管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
中央强调指出,在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对于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而言,落实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口健康,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
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一再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强调一定要把加速培养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且希望被誉为中国科技界之翘楚的两院院士们能更加关注人才培养,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以说,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院士们的期望,也是指导我国科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要求明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路甬祥说。
为国家提供智力、知识和科技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作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亲历者,我感到非常亲切。”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已是耄耋之年的闵恩泽院士告诉本刊记者,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作为资深院士,还要做点事。“最近,我正在做一个跟我业务有关、比较熟悉的咨询课题,希望中科院和中国石化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合作开发,应对能源危机。”
一位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在和本刊记者交谈时感慨地说,现在我国已进入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阶段,而我们又即将迎来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众多的大事面前,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员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总书记和总理都作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技界、对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贯政策。“作为院士,这既是莫大的荣誉也是一份光荣的责任。自己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当中,带好队伍、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才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在谈到科技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时,路甬祥认为,从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看,庞大的人口、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仍然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使我国面临新的挑战;从我国发展的科技支撑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影响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工程科技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库,中科院学部、中国工程院必须应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根据科技创新实践,集成院士专家智慧,不断科学前瞻,为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部署提供智力、知识和科技支撑。这是两院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中科院地学部常委会迅速组织完成了《建立国家应急机制、科学应对自然灾害,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灾害应急能力》咨询报告和《建设地球系统模拟平台网络,提高应对灾害的宏观调控能力》院士建议,第一时间向国家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的各路救援大军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颇为引人关注,他们抢救生命、献计献策、谋划重建。他们就是地震发生后迅速赶往抗震救灾一线的两院院士。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学部迅速成立“四川汶川地震”咨询项目研究组,各学部常委会和广大院士紧急行动起来,围绕余震检测、预防次生灾害、灾后重建等问题,多次召开科技救灾专题研讨会和咨询会议。一周之内向国务院紧急提交了7份院士建议,其中《关于紧急启动“水下爆炸夯实堰塞湖松散堰体工程可行性论证”的建议》立即得到中办采纳。
中国工程院在地震发生后紧急召开了多次专题咨询会,针对抗震救灾中的医疗救治与防疫、救援设备、通信、灾后重建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紧急启动了“我国抗灾救灾能力建设和灾害重建的对策研究”。
据了解,两院院士大会后,中科院学部还将组织召开“海峡两岸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学术研讨会。
在过去的两年,中国工程院先后启动了50项咨询研究项目,其中有6个重大专项。截至2007年底,中国工程院尚有72个咨询研究项目在研,其中有4个重大专项,累计有1100多人次的院士和3000多人次的专家参加咨询研究。其中,由中国工程院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共同开展的“中国宏观环境战略研究”有50多名院士和500多位专家参加。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透露,为使“思想库”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目前,中国工程院正在积极筹建咨询研究中心,准备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咨询服务支撑队伍,协助院士做好咨询研究工作。
培养人才、甘为人梯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告诉本刊记者,作为院士,一方面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院士的要求,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甘为人梯,提携后学;另一方面,作为中科院分管人才工作的管理者,要在中科院党组的领导下,继续做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西部之光计划、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
白春礼非常了解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他认为,我国科技人员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人员的相对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明显偏低,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也甚为突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存在着某些领域某些学科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并存的现象。二是科技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发展较快,但教育结构与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加强。三是缺乏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科技领军人物。白春礼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不乏优秀的科技将才和帅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才还不够多。
这个差距的突出表现,是“我国尚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有些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质量还有待提高。
权威人士指出,过去我国科技界有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竺可桢、茅以升、邓稼先、吴文俊以及周光召、宋健、朱光亚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不仅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也赢得了世界科技界的尊重。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社会进步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也越发明显,更迫切地呼唤“江山代有才人出”局面的出现。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按照中央的要求,为后继人才培养搭桥铺路,是院士的任务也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认为,院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才,“我们年岁大了,要甘当人梯,不要只管自己拼命干什么事,让年轻人在你的工作基础上前进就行了。”
“带好年轻人,不仅要在学术上帮助他们,同时要积极身体力行,从学风上带他们。”崔俊芝院士认为,院士要用自己的行为清除浮躁、浮夸甚至造假的不良风气,以表率作用带动培养年轻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召年轻人,培养他们爱国、踏实的学风。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杨福家教授告诉本刊记者,“江总书记给我们院士作过报告,我曾经计算过两次,每次45分钟,每次谈到创新不下30次。今天胡总书记的报告,不到45分钟,谈到人才超过40次,可见创新与人才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杨福家深有感触地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就是回答了如何吸引人才这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当年就是周光召院长给了我一个机会,给了我一个舞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王大中教授特别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要加大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他认为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未来的5~10年,可能是我们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期”。王大中院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出的留学生已经超过了120万,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出国留学人员派遣的规模和力度,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而这些人从1980年开始,到目前都已经学而有成。
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达32万。他们在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国防、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留学回国人员在许多重要岗位占有很大比例: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占77.61%,两院院士占80.49%,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主任占71.65%,长江学者占94%,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占72%。
王大中院士认为,充分重视留学人才的培养,加强留学回国工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