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公共厕所。据报道,2008年7月1日起,《北京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办法明确规定: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厕将全部免费,同时该办法要求,公厕停用24小时要有补救措施,平房区的公厕将24小时开放。中新社发鲁谷 摄
6月24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公共厕所。据报道,2008年7月1日起,《北京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办法明确规定: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厕将全部免费,同时该办法要求,公厕停用24小时要有补救措施,平房区的公厕将24小时开放。中新社发鲁谷 摄
中新社北京六月三十日电为改善北京公厕形象,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发起了“历史上最大的公厕革命”。北京目前改建和新建的公厕近五千多个,已超越纽约、伦敦、东京等地,成为全世界公厕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公厕,一度成为申奥时的障碍。一九九三年,北京首次申奥失败,当时舆论对北京城市建设批评的话题之一就是公厕,“如厕难,难于上青天”的指责屡屡见诸大众传媒。
没有自来水和厕纸,公厕内气味刺鼻,便坑间无遮拦,如厕者彼此相视而“笑”。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这样描述:“我裸着,等的人站着看,究竟是该脸冲外,还是脸冲内?”来北京旅游的老外们,看到胡同公厕外坐着板凳聊天的人,着实费解,认为这里就是中国社区的中心。
北京公厕当时确已成为社会管理的“死角”,甚至成为进行正常国际交往的障碍。一些外国游客曾幽默而又挖苦地评价说中国的美味佳肴享誉全球,中国的公共厕所却臭名远扬。有的外国游客从北京公厕中仓皇逃出,抱怨“连厕所都搞不好,还搞什么现代化”。
公厕关乎每个人:是生活方式的体现,国民素质的外露,更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小公厕,大文章。一方公厕,在实现“方便”功能的同时,也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民风。
为改善北京公厕形象,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发起了“历史上最大的公厕革命”。七年过去了,首都公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亮堂了,通风好了,独立蹲位装上了,男女厕面积相等了,无障碍设施、烘干机安上了……一些旅游景点新建的公厕甚至被授予星级称号,其中最清洁和最舒适的是四星级。
今天,北京街头的公厕不仅设计造型美观,而且包含了高科技。海淀区的万泉生态公厕,通过运用净化槽技术将污水分解,分解后的水清澈透亮,可以直接用来浇花养鱼;王府井大街上的玻璃公厕,开辟了售货角,厕所内还有电控室和地下配电室,通过太阳能集热技术,对厕内保温;故宫旁的厕所将男女入口的一面墙装修成宫廷墙,在墙前设一龙椅,可供游人拍照。
据北京知名的《半月谈》杂志评论说,尽管北京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厕最多城市”,但公厕文明尚待从细节中“全面升级”。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