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环球时报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到北京报道奥运会需要关注什么?”这是应该由下月来京报道奥运的外国记者回答的问题。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29日报道,德国基督新教主教凯斯曼周三发表致德国各大媒体体育编辑和记者的公开信,信中称,“对即将举办奥运的中国,人们不仅认识到其经济的腾飞,同时也注意到这里的人权受到侵犯,公民自由受到限制”。
全德基督教会新闻发言人菲特尔说:“我们认为,担负舆论责任的应该是在现场报道奥运会的记者。对运动员施加压力,希望他们对中国的人权问题表态不是唯一,也不是正确的途径。”该教会官方网站向记者“建议”,在采访比赛之余,到周边地区走一走,特别是到农村,到教堂参加礼拜并与普通市民交谈。“对背景信息感兴趣的记者,教会将通过书籍、文献和网络的形式提供有关资料”。
其实,即使没有基督新教教会的“提醒”,德国媒体依然对所谓“中国人权”问题相当关注。《明镜》周刊5月27日推出的中国特刊便大谈人权,《法兰克福汇报》此后还进行过“中国该钉在人权耻辱柱上吗”的大讨论。认为“人权仍是中国的问题”和认为应在人权方面理解中国的声音均有体现。
中国社科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楠来6月3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人权挑刺,是违背奥运“体育与政治分开”的精神的。记者不应只看到中国在人权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该看到改善和进步,这样才符合新闻原则和职业道德。刘楠来说,中国并不担心在人权方面受到批评,但希望批评是善意的、建设性的,而不是出于敌意。
同样在6月30日,“德国之声”网站还刊登一篇对德国中国问题专家泽林的专访。这位曾在中国生活15年的德国记者将德国媒体充斥的对华负面报道形容为“一种不明智的抹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