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米-171中型多用途直升机 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摄
台湾军方媒体“军事新闻社”6月28日刊发文章评论大陆的直升机产业,文章指出,大陆直升机产业规模小、产量低、竞争力不强、无法与国际竞争,不少关键技术和重要部件还需要依靠国际合作或引进,但未来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不可忽视。
文章说,大陆自制的直-8、直-9、直-11和HC-120,一方面性能不足以涵盖全部专业领域,另一方面装备数量太少,因此,投入第一线高海拔地区救灾的都还是进口的外国机种。
台湾“空军航空技术学院校长”张延廷表示,大陆不论在军事或是经济、交通、维安等方面需求的质与量皆越来越大,甚至有极大的企图心进军国际,不过,大陆直升机产业的发展仍面临很大的瓶颈。
张延廷指出,虽然大陆具备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基础,但许多专家仍认为其直升机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障碍,尤其在产业政策和环境建设方面,大陆的直升机产业结构还有多方面的不足:
规模小,其规划设计能力大约每年仅40架左右;
产量低,年交付量目前只有20多架;
关键设备和产业链发展不完整,售前和售后服务能力弱,市场培育、引导、开发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还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张延廷表示,除了资金投入少、缺乏支持直升机工业的政策,现有的直升机制造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很弱,其实还无法与国际竞争。
大陆十年间,在直升机关键技术研发上投入仅有两亿多元人民币,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是造成目前技术储备薄弱、原始创新性技术,以及产品少、关键技术和能力与先进国家差距很大的一个因素,这也使其大量生产能力、精密加工能力、质量控制及成本控制能力不足。
张延廷说,虽然大陆研制型号的不少关键技术和重要部件还需要依靠国际合作或引进,但其未来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仍不可忽视。(周先)
中国国产直-8、直-9、直-11和HC-120,一方面性能不足以涵盖全部专业领域,另一方面国内装备数量也太少。因此,投入第一线高海拔地区救灾的都是进口的米-17和“黑鹰”。
有专家指出,当直升机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受到质疑时,抗震救灾让大家又一次认识到直升机的重大价值,这可能为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契机。(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