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上海户籍制度,出现松动迹象。
6月30日上午,浦东新区人事局副局长黄钟正式对外发布:浦东将建立“绿色通道”,为优秀人才优先解决户籍。“以后居住证将有条件转成户口。”
黄钟此言,为上百万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士正式成为“上海人”打开一丝希望的缝隙。
|
而浦东新区当天发布的《2008年-2010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也透露,浦东新区将首先获得上海市人才居住证审核权限,上海市的居住证与户籍的衔接办法出台后,将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
实际上,在今年的“两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一段话,就已经让不少人激动不已。韩正说,上海要“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与户籍相衔接的机制”。
此后不久,4月30日,韩正在“中国上海网”与网友交流时感慨:“上海应该成为海内外,特别是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和人才创业发展的舞台,上海应当推出一些最开放的政策。”
“居住证如何与现在的户口政策对接起来,这是今年上海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方面将有所突破。这个问题解决了,可以有更多的人才到上海。”韩正说。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当下,包括上海市发改委等在内的上海市政府多个部门,正在就有关户籍政策改革问题展开紧锣密鼓的调研,更大范围内的户口改革政策和人才吸引措施改革即将在上海起航。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了解,除了吸引人才促进上海发展之外,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隐患,也是推动上海放松户口制度的又一关键因素。
一位熟悉上海人口管理制度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考虑到上海人口年龄比例的平衡和人口的更新,上海市政府正在调研考虑今后逐步放宽户口政策,尤其是让优秀青年加入上海户籍。
“让更多有技能的年轻人拥有上海户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够为养老金提供部分资金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专家姜向群副教授这样对本报记者说。
居住证转办户籍:浦东先行先试
上海市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出台居住证转办户籍的衔接办法。
上海市政府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透露:“有几种方案,比如说以后可能会制订相关方法,设置几个条件,如满足这几个条件,或者纳税达到多少,居住证可以转为正式户口。”“但这还没有最终成型。”
本报记者还了解到,上海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正在调研借鉴境外移民打分办法和参照国内相关的引进人才打分办法,设计打分方案,制订实施操作办法,争取居住证转户口的政策早日出台。
然而,由于户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海期望在户籍改革中循序渐进,选择浦东作为试点:一方面是浦东综改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浦东现实的人口结构特点,以浦东作为试点,可以减少户口改革现实中的巨大阻力。
不过,对于此项改革,浦东也是相当谨慎,并没有大面积张开口子。
黄钟在6月30日的发布会上表示,浦东将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单位高管、主要研发人员、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优先解决户籍。
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上海意识到了困扰外来人才发展的障碍所在,对于外地在上海的人才而言,除了高企的房价之外,户口日益成为限制来沪人才发展的壁垒之一。
“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居住证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的衔接不到位,户籍指标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引进紧缺人才的需求。”黄钟这样描述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的人才困境。
“目前,我们高端人才、领军人才比较缺乏、自主创新研发人才和金融等现代化服务月领域人才缺口较大。”记者手头的一份《浦东新区推出支持鼓励人才新举措》则如是表示。
上海市政府年初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上海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仅占总人口0.51%,比例仅为日本的1/10和新加坡的1/3,上海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为800多人,仅占日本1/6和韩国1/3左右。
具体而言,国际性金融中心必须要有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产业,而上海目前金融机构就业人口约有17万,仅占上海人口总量的1%,缺口相当巨大。
人才问题也成为今年的上海市“两会”的关键词。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江功能区域党工委副书记、张江集团副董事长刘小龙在发言中直言:“人才落户难问题可以说是园区企业反映最集中、呼声最强烈的问题。”
刘小龙透露,张江的员工,只有36%落了户。“上海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制约因素,并已严重困扰园区企业发展。”
居住证制度之痒
显然,在力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时候,人才的缺乏促使上海必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吸引力。
而这背后则折射出现实中上海居住证制度的缺陷。
事实上,上海推行的居住证制度在现实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在和户口博弈之中,居住证并没有取得上风。
对于欲进沪的个人而言,户口除了能够解决现实利益,如社会保障和子女就学外,其同时也给在沪发展的外来人士心理上带来“安定”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对于中国人而言,显然非高收入和居住证所能取代。
但严格控制进沪指标的背后并未催生大量外来人口办理上海居住证。目前,上海共有600多万外来人口,接近上海实有人口的1/3,在这600多万人口当中只有300多万人办理了居住证。
与此同时,上海全市户籍人口已经连续15年出现负增长。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公布的信息显示,2007年,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0‰。
这背后是居住证功能的缺失。以上海居住证为例,按照目前的政策,等拥有居住证的非上海籍人士老了之后,即使已在沪工作多年且有住房,只能回原籍领取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交险是按上海标准,享受的却是原籍属地的标准。
诸多原因导致在沪工作的外地人士对上海居住证的不信任度增加,转而形成对户口的渴望。
黄钟也表示,持有居住证人士的子女高中之后的就学阶段的确和持有上海户籍的子女存在不少区别,特别是高考问题。
不过,尽管户籍制度背负了太多的经济利益和福利特征,但上海终于开始向户籍制度开刀。
应对老龄化财政压力
上述上海市政府官员透露,上海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上海现在老龄化日趋严重”。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达到了1378.86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86.83万,占户籍人口的20.8%,相当于每5个户籍人口中就有一位老人,接近全国11.6%平均水平的2倍。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其次是北京。”姜向群副教授说。
而根据上海老年人口发展的情况,“十一五”期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增加10万人以上的速度增加,而到2010年―2020年,上海平均每年将增加17万左右的户籍老年人口。
“每年领取养老金约为200个亿,这导致财政压力很大。”该上海市政府官员表示。
事实上,由于现收现付制存在巨大缺口,所以上海社保采取的是记账式养老金制度,单纯依靠当年养老金的收入,养老账户往往会收不抵支,所以采取消耗往年的结余。但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刚推出养老金制度时有结余,之后就持平,而现在就处于消耗往年结余的状态。
“一旦不够的时候,一些政府往往从个人养老账户里将钱挪到统筹账户或者地方财政中进行转移支付。”该官员说。
上海市财政局在年初的上海“两会”期间作《关于上海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时透露,2007年,上海市为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补充本市社会保险基金,市级财政安排补助90亿元。
而根据上海市政府的测算,到2025年,上海离退职工与在职人口的比例有可能达到1∶1甚至更高水平,与国际上比较,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超出新加坡、香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达国家。
“估计上海2025年到2030年之间老龄人口会达到最高峰。”姜向群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个人退休金支付的数额现在也在逐步增加,而老年人口的年龄也在延长,这更增加了养老资金的压力。”姜向群说。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勋此前也表示,“伴随着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养老保险金也会出现负增长,但需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将会加重上海养老保险金的负担”。
但这种方法一旦常态化,可能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上海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职职工人群已经背不动越来越庞大的退休职工队伍,而且也会降低职工缴纳养老金的积极性。
显然,尽管上海财政实力非凡,但面对日益增加的养老金数额,必须寻找新的养老金收入增长点:吸收在沪高素质的外来人口加入上海籍成为一条摆在面前的选择。
而当前的上海,随着上海外来人口的迅速增长,上海市政府的统计表明,上海目前外来常住人口,在数量上已基本与本地户籍的老龄人口持平。
但当前由于很多人对居住证制度的怀疑和对转为户口前景看空,很多人并没有办理居住证,因此只是以外来人口身份缴纳了一些基本保险,这显然降低了养老金的收入,并且这种收入并不连续。
而由于老龄人口数量和比例的持续上升,由于人口的极端老龄化将会产生的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危机和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下降,并导致上海整体综合竞争能力的降低。
对此,上海市副市长殷一璀在5月12日上海老龄委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为迎接10年、20年后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做好准备”。
显然,户籍制度的新一轮改革,基本上属于中年青人补贴老年人,同时也是政府期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地方财政对养老金的资金转移。
不过,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所起的作用也许并非预期的那么强大,毕竟户籍人口激增会造成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超负荷运行,因此上海只能有限地放开户籍指标。
见习记者 孙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