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赖斯。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新网7月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日发表社论《从赖斯访华看中美关系》说,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美国的需要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要,而现在,美国对中国的需要至少已经到了不能或缺的地步。维护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已经变成华盛顿方面慎之重之的重大抉择。
社论摘录如下:
布什在2001年1月入主白宫之后,立即改变了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对中国的角色定位从原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变成了“战略竞争对手”;特别是在高度敏感的台海问题上,布什更是抛弃了克林顿政府的“三不”承诺,并且一改历届政府奉行的“战略模糊”政策,明确宣称要“协防台湾”。
不久之后,一次意外事件,更为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当年4月,美国一架EP-3侦察机在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与中国一架战斗机相撞。这一事件使彼此的战略疑虑达到了敌视状态,更使双边关系陷入了1989年以来的最低潮。
可是,五个月之后的九一一事件,却使凄风苦雨中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戏剧性转折。由于美国在反恐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加上北京及时地向华盛顿表达了同情、提供了支持,布什政府便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对华政策,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的角色立即变得模糊。而与此同时,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国务实地调整了相关的战略和策略,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形象慢慢清晰。
在此后七年时间里,中美之间的交往一直相当平稳,而且是自1979年1月建交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平稳期。对于这一点,几乎所有人大概都没有预料到。
毫无疑问,九一一事件促使中美关系发生了积极转变,但此后的事态发展却不再有这种偶然性。事实上,在潜伏着各种战略摩擦因子的两个大国之间,只靠某个偶然因素是无法长期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的。
简单地回顾一下,我们可以大致理出这些年来的中美关系之所以不断改善的主要原因。那就是,中国的新面貌和世界的新时势,大大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与判断。
过去八年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进程,可以说经历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当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打恐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发展经济,不只是经济规模连续超越了“七国集团”中的多数国家,而且其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能源政策等等,都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秩序的新因素。
这些新因素一直在决定着美国看待中国的角度。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美国的需要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要,而现在,美国对中国的需要至少已经到了不能或缺的地步。维护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已经变成华盛顿方面慎之重之的重大抉择。
中美在重大战略事务中的合作,是双边关系能够长期稳定的又一重要基础。这些年来,在处理台海局势、朝核争执以及其他重大事务中,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默契、配合与支持,已经变得不可取代。中美建立多层次战略对话机制,这既是原因,也是目的。
在白宫八年岁月的磨炼,已经使布什政府的对华外交变得娴熟和老练。3·14西藏事件之后,其他西方领袖扬言要抵制北京奥运开幕式,但布什总统却一直表明要出席开幕式,布什全家三代人还有可能同时出席;赖斯国务卿此次访问中国,先去四川地震灾区视察灾情,表达慰问,赞赏中国政府的赈灾工作。这些都表明,布什政府在对华交往中不仅用脑,而且也在用心。海南撞机事件之后,赖斯作为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曾声色俱厉地对北京喊话,现在再看她在地震灾区的亲切友善,人们从这种反差中就可体会到中美关系的变化之大。
然而,过去的事实也提醒我们,每当政府换届之后,白宫的新主人总要把前任的对华政策全部推翻,然后从零开始慢慢重来。这样的折腾不仅使有效的政策失去连续性,而且更给各自国家的利益带来很多次伤害。现在,布什的任期所剩不多,下届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否还要从头再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