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动荡时期的越南
胡志明市街头是个反差很大的地方:一边开着成排的破败小铺,人们坐在街头小板凳上啜饮廉价的越南咖啡,摩托车见缝插针地到处穿行;另一边则绿树成荫,豪华酒店起价每晚220 美元,名牌专卖店陈列着各种奢侈品:德国车、意大利鞋、法国时装、日本化妆品??
文/ 莫书莹
凌晨1点,当记者步出越南胡志明市机场,一股潮热扑面而来。
这是越南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日平均气温超过30℃。
|
很多出租车司机站在大门外候客,还有人力摩托、三轮车穿梭于一排排白色出租车之间,场面热闹得如同露天集市。
经济危机来了?
“Hi, Where you go ?” 突然出现的雄热情地一把拉住记者的行李,快速拖着走向他的车子。“我当然能把你安全送到那里!”他一边点头,一边不由分说地把行李放进后厢。
这位37 岁的司机长得黝黑瘦小,但灵敏又健谈。得知记者来自中国,他便大谈自己如何喜欢中国和中国人,“瞧,我们有一样的肤色!”说着就把手臂伸了过来。
听说记者预订的酒店每晚要65美元,他夸张地瞪眼:“这简直是敲诈!”并怂恿要带记者去更便宜的住处。“你已经付了钱?没关系没关系。不要去??”
20 分钟后,预订的酒店终于到了。“你没有越南钱?”雄动起了脑筋, “好吧,我也收美元:20 美元!”“其实最多只要6 美元。”后来饭店前台见怪不怪地说。“这些司机最喜欢外国游客,多拉几个就能挣到一个月的工资。带客人住酒店,还可以拿不少介绍费。”
这就是现在的越南。没有戴斗笠的西贡姑娘,没有杜拉斯笔下的异国情人。如今这里多数人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挣钱。
胡志明市街头是个反差很大的地方:一边开着成排的破败小铺,人们坐在街头小板凳上啜饮每杯7000 盾(约合0.40 美元)的越南咖啡,摩托车见缝插针地到处穿行。另一边则绿树成荫,豪华酒店起价每晚220 美元,名牌专卖店陈列着各种奢侈品:德国车、意大利鞋、法国时装、日本化妆品,年轻人驾驶古董奔驰车、载着高尔夫球袋的招摇过市??
越南经济也是大起大落。2006年加入WTO 后,越南尝到了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无限机会;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成熟的应对机制,越南也被这股浪潮呛了一大口:几个月内股市暴跌70%,楼市腰斩一半,贸易逆差惊人,两位数的通胀一直居高不下。从3 月中旬开始,越南盾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5 月的通胀率达到25%。世界银行指出,造成越南经济动荡的主要是该国的内部原因:2007年,当局未有效遏止经济的过热,反而听之任之,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过,越南政府仍在不断发布经济发展的好消息。主要英文报纸《越南新闻报》(Vietnam News)6月26 日声称,上半年全国吸引外资316 亿美元,同比增长3.7%。负责引资的政府官员表示,尽管目前国家经济遇到困难,但外商的热情没有减少。
而对于胡志明市等大城市的居民,在扑朔迷离的的经济形势下,他们似乎自有一套生存法则。
“我们更喜欢美元”
胡志明市号称“越南的上海”。在这个经济重镇,美元流通程度之高令人惊奇。
“好一点的公司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会问雇员想领美元还是越南盾。当然,我们更喜欢美元。”一名当地人告诉记者。由于越南盾的持续迅速贬值,美元让人更有安全感。
在当地的范五老街这类观光集市,几乎一切都以美元标价;付越南盾反而要根据即时汇率换算。
“我知道城里的每个角落。我带你逛一圈吧,只要30 美元!”三轮车夫拉起了生意。
而在莲经营的旅行社,市内观光一日游的报价是5 美元。见记者递上的是一张10 美元,这位女老板马上打电话查询当时的汇率,用越南盾找零。
当地民间的换汇规矩是:美钞面额越大,汇价就越优惠。例如一家兑换店50 元或100 元面额美钞的汇率为1 比16620 盾;5 至20 元美钞的汇率为1 比16545 盾;一两元美钞只能换到16291 盾。
自踏入这个城市以来,记者经常被数字刺激着神经:在日常消费中,越南盾都以千为默认单位,如在邮局买明信片,工作人员告知为“20”,意思是“2 万越南盾”;一顿街边早餐卖“15”,即“1 万5000 越南盾”。“付钱时千万小心。”旅店的接待员小姑娘提醒记者。
离开上海前,看到有报道说,为防止美元流失,越南政府正严厉打击外汇黑市。在胡志明市感觉不到这一点,在这里换美元非常容易,用人民币换美元也很方便。
“小姐,要换钱吗,来看看吧!”记者走出越南海关,最先遇到的越南人就是机场兑换店的工作人员,他们像小贩一样热情招呼。店内各种外币的牌价都用电子显示,唯独美元一栏是用白纸贴上去的,上面潦草地写着汇率。胡志明市内的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兑换店,有些连牌价也没有,老板只是临时打电话查一下汇率,有些索性抓一下头,在计算器上打一个数字;客人满意了即可成交。
第五郡的安东市场(An Dong)名气很大,类似上海的七浦路。总共5 层楼的市场密密麻麻设了数百个摊位(不少老板是华人),花十几万越南盾就可以买到鳄鱼牌T 恤或阿迪达斯运动鞋。
但让安东市场出名不是这些便宜的名牌,而是开在地下一层的金店——越南金铺的也可以换美元。这里据说是胡志明市最出名的民间换汇市场。
为防止美元的流失和稳定本币,本月初越南央行通知银行和外汇交易商,不能向个人提供美元,只能向个人收购美元。但在安东市场,美元黑市照样买卖自由。
一家金铺的柜台前,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数一沓美元新钞。看到记者的相机,另一个中年妇女警觉地走出来,挡住了那位数钱的顾客。
股市跳水,交易所冷清
“在这里炒股的99.4% 都赔钱。”华裔股民郑这样告诉我。
越南有两个证券交易所,分别在胡志明市和首都河内,前者规模更大一些。股市上午8 点开盘,10 点就收市。
“今天又惨了。”23 日记者走进一家证券交易所,听到有人这样感叹。这又是全线飘红的一日(升为蓝色,跌为红色),收盘于360 点。有人说好像又创新低了。
在这家皇家证券公司(RoyalSecurities Corpration)的大厅,仅几个人在看大屏幕,提供茶水的吧台冷冷清清。有人在电脑上玩接龙游戏,几个孩子在另一台电脑旁打闹,只有一个妇女在柜台前填写交易单。
越南股市曾经摸高1100 多点,现在几乎跌去了70%。一只缩写为“ABT”的股票已经从最高时的60万越南盾跌到4000 多盾。有人轻声预言,再过几周可能要跌到300 点。
听说记者来自上海,一个股民同病相怜地说:“听说你们也很惨,不过还有我们垫底呢。”
领记者参观证交所的年轻华裔罗倒是挺乐观:“我准备买一点ABT。说不定过一两年又涨回60 万。哇,发财了!”他当天在交易所开了户, “过两天选个好日子来交钱。”他工作很自由,可以不时过来看一眼。
郑炒股的麻烦很多。他住在距这里1 个半小时车程的后江省美托市,每次交易都要打电话委托当地唯一的经纪公司代为买卖。
祖籍潮州的郑是当地第三代华人,已经完全越南化了,妻子也是当地人。他经营一家家族餐馆,每天至少接20 个中国观光团,一些大人物也会光临。他也兼做水果批发,经常向中国出口。他在纸上画了个圆,把它割成三份,从大到小依次是饭店、水果和股票。
拥有越南经济大学文凭的郑,在2006 年夏越南加入WTO 后才开始炒股,投资1000 美元买进他看好的医药、菜油、地产和通讯行业的四只股票。
据郑说,越南股民很多,但一般不告诉别人,而且多数都是盲目跟风:“许多人听说买股票能赚大钱,就跑到交易所随便买几个。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
“越南人就是这样:听说大米没有了,就几百斤地抢大米;听说美元好,就都去买美元;现在大家又去买黄金了。大家一窝蜂地抢,结果价格越来越高,最后就像气球那样胀破了,几乎没有逃出来。”但郑承认自己也一样。
郑进入股市时, 行情还不太好。当年11 月开始走牛,郑收益超过50%。又追加了1000 美元股本。2008 年初,郑与四个朋友一共在股市投了两万美元。今年4 月,股市开始逆转;5 月后更是直线下滑。郑以每股20 万越南盾买进的一只股票,如今每股只剩5 万。
“我起码开始时赚了点,他们一进去就亏了。”郑无奈地说。幸亏当初大家有共识:不把全部身家押进去。他倒是没听说过什么惊心动魄的股市故事,这大概与越南人的低调性格有关。
郑使用一只高档手机,能随时查看股市行情。他每天早上先去饭店开张,再照看一下水果生意,接着就关心股市。
经商经验丰富的郑投资风格一向很谨慎,偏爱不易贬值的东西上;“比如一块地,现在行情再不好,至少它一直在那里,我可以等行情好了再卖。”他认为他买的股票也是这样。“现在不只是越南不好,而是大环境都不好,美国、中国不也这样?我们相信一切只是暂时的,我们对越南公司有信心。”
不同的城区,不同的世界
郑生意做得不错,但他很羡慕住在胡志明市的妹妹珍。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最会念书,精通中、英、法三门外语。“她是家里第一个正规大学生,现在在一家台湾人的贸易公司上班,月收入七八千美元,老板还包住。”
越南全国人均月收入约为100 美元,胡志明市为200 至250 美元。罗给记者算过一笔账:每月房租要100美元出头,吃饭五六十美元,加上零花钱;“不能随便出去玩,也不可能有节余。”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要泡吧、唱K,“每月不挣个三四百美元没法过日子。”
罗从去年开始感觉物价上涨得厉害,主要是吃的。对这一点,开饭店的郑最有体会。今年初,他餐馆里的菜价全面上调了10%,“还是赚得比以前少了”。7月他可能再涨10%。
罗自有一套消费方式。他有两个手机,一个接电话,一个打电话。一张新的SIM 卡售价约5 万盾,卡内含价值18 万5 千盾的话费,可以通话约两小时;每次充值也要5 万盾,但话费只有10万盾。于是他就买了许多电话号码,用来跟女朋友煲电话粥。
罗正准备再买一辆摩托车,现在这辆是4 年前用1500 美元买的,“很实用,但不炫!”他看中了一款很炫的红色日本摩托,1200 美元;“上班时开旧车,新的出去玩时开。”
钻石广场(Diamond Plaza)是胡志明市最豪华的百货公司。旁边的市青年文化中心挂着大幅胡志明画像,注视着时髦的新一代胡志明青年在这个豪华百货公司进进出出。“这里出了名的贵,但我们还是喜欢名牌。”带记者逛商场的罗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感慨。
胡志明市第一郡开了不少奢侈品专卖店,“当然有人买拉。”郑说,“有钱人的小孩多数在这里不学好,就送到外国去,一个月寄几万美元生活费给他们,只求他们不要惹是生非。”
“这里也有一些高薪工作机会,比如IT 工程师、医生每月都能挣上千美元,但最好是自己做生意。”罗说。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南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导游经常带游客去光临第一郡一家手工艺术品工厂。这家官办工厂招收了许多残疾人,但工人的月收入只有100 美元左右。
第十一郡聚集了大量外来打工者,他们月收入不足100 美元,最低只有五六十美元。随着越来越多外国企业将制造工厂搬到越南,这里劳动力需求增长迅速。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打工者已占到全市人口的将近一半。
“那里的物价是第一郡的一半。比如在第一郡,最好的大米每公斤在1.3万至1.6 万越南盾;在第十一郡只卖六七千盾。”做过大米生意的郑告诉记者。但多数市民不会为了图便宜过去买大米,“那里的米不好吃,又硬又糙,没有弹性。”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第五郡才是传统的居民区。记者在那里的菜场走了一圈:每公斤大米卖1 万越南盾出头,蔬菜每公斤一两万盾,螃蟹每只4 万。“都比第一郡便宜了三成。”罗说。
几个月前,越南房产市场泡沫开始破灭,胡志明市房价已经比去年跌去一半。但对于月收入不过数百美元的普通人来说,房价依然难以承受。
第一郡目前平均房价仍在每平方米2000 美元左右。在范五老街经营小旅行社的莲去年用5 亿越南盾(约3 万美元)买了套49 平米的房子,即使在楼市不景气的今天,她还是赚了7000 万越南盾。在皇家证券和市政府所在的市中心同禧街(音译),两三层楼的老房售价高达每平方米两三万美元,没有几百万美元是买不下来的;多数都是做生意用。
除了第五郡老居民区以外,新的趋势是,许多人开始在日益繁荣的工业区第七郡买房。这里马路更宽阔、楼房更高耸、社区更崭新。
虽然房市崩盘,但越南房地产开发商似乎没有失去信心。车子进入第七郡前有一段路边开着一家家装修作坊,第七郡中心到处可见住宅楼施工工地。
罗指着指林荫大道深处一幢幢绿荫中的独立别墅说,“每幢都要100 多万美元。”
“空中花园”是第七郡一处庞大的社区,配有幼儿园、美容园、游泳池、网球场、超市、药店??但多组白色高层建筑围绕的广场显得很冷清:一个非洲小孩在广场上奔跑,两个韩国主妇在一旁聊天。
记者被带去参观的样板房面积90平米,装修像上海的单身公寓:客厅两侧是两间很小的卧室,仅够放一张单人床与一个简易柜。房价卖15 万美元,租金则为每月1000 美元。
难以名状的中国情结
导游阮经常带外国游客参观胡志明市中心的原南越总统府——现在改名为“独立宫”。大楼的地下一楼陈列着历史照片,最醒目处是那张著名的僧人自焚照。
阮喜欢讲述南北越战争的故事:1975 年,北越战胜南越,统一后的首都定在河内,西贡改名胡志明市;“我们原来是资本主义,我们帮助美国打他们(北方)。但他们共产主义战胜了我们。”
像大多数南方人一样,阮不喜欢北方人,“他们吃狗肉,所以你最好在河内街头看好你的狗。”他总这样警告西方游客。
听说记者来自中国,他指了指满街的摩托车,对两个菲律宾游客说:“都是中国的,便宜货!无论是价钱还是质量,几百块美元,两年玩完!”
开旅行社的莲很喜欢中国,听说记者来自上海,她很开心:“上海是有名的大城市。上海游客英文都很好,又有礼貌!”
阮和莲的态度代表越南人对于中国的复杂情感:既亲近又排斥。
越南是华裔最多的东南亚国家之一,仅胡志明市就有不下80 万,当地华人多来自广东和港台。安东市场有时让人恍如身处香港,经常能听到广东话与潮汕话。
“华人在越南大多经商,很团结,并且很有势力。”郑说,“以前政府想向华裔传达什么信息,都要通过四大华裔首领。”这些侨领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华商依旧有极好的口碑;“关键是有信誉,够可靠。越南人都知道,要做生意,华裔一定是合伙人的首选。”
成为制造中心、吸引海外投资、加入WTO??不少评论家将越南经济起飞归功于成功模仿中国模式;近几年来自中国的资本更是大量流入。
而近几个月越南的经济困境也引起中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然而,来自中国的新闻关注并不怎么讨越南人喜欢。
“你已经是第四拨找我们的中国记者了。”一名中国同行谈起在越南的采访经历时,引用了一家中国驻越南公司代表的话。
“你们为什么要来?你们自己的经济最近也不怎么好吧?”在越南数日,记者不得不屡屡面对采访对象这样的质疑。
当局对外国记者的经济报道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我在河内10 天,向政府部门提交的所有采访请求都被拒绝了。”一名中国记者这样抱怨。
和他一样,在胡志明市几日,记者经常感觉到采访的阻力,“最近你们有太多记者采访,我们(政府)对此非常敏感。这些新闻总是很快传回来,如果是负面报道,我会很麻烦。”
一名当地导游在拒绝记者协助采访的请求时说。在记者采访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越南首席经济学家本尼克特?宾汉(Benedict Bingham)也表示,他对越南经济发展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只要长久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力,吸引外资不是问题。”
他建议越南政府尽快建立一套更成熟的政策,确保外资的不断流入;另外,“由于缺乏透明公开的数据、信息,经济分析工作必须依靠谣言和猜测。”
“我认为,越南经济彻底走出阴影的时间表,取决于政府的正确反应和相应政策调整的速度。”宾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