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7月2日电 题:四川地震灾区商贸流通经营网点恢复九成
新华社记者
商贸流通直接关系到老百姓日用品的供应。地震发生50多天了,灾区群众的柴米油盐能及时得到供应吗?日常生活用品能够就近买到吗?记者日前走访了各灾区安置点和政府相关部门。
经营网点恢复九成,“万村千乡”工程把便民店开到群众身边 四川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目前灾区商贸流通经营网点已恢复九成。
据四川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副处长王建立介绍,地震发生后,商务部及时组织22家“万村千乡”流通企业深入灾区服务。记者见到了6月30日的一份《四川省灾区恢复商业网点经营情况日报表》,详细记录了这22家企业在灾区经营的情况。
报表显示,三种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流动售货车”“帐篷商店”“活动板房商店”成为灾后商业网点的主力,三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震救灾便民店”。
据报表记录,已有289辆“流动售货车”为3448个安置点的受灾群众供应商品,截至6月30日,累计行程870631公里;749个帐篷商店为306个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服务;76家活动板房商店分布在30个灾民集中安置点。每天,这些数据都在不断变化着,灾区群众身边这种便民店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方便。
22家企业在灾区销售的主要产品,从食品到日用品一应俱全。记者特别留意到商品中还有妇婴用品、杀虫剂、口罩、灭蚊药片、内衣裤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协调企业根据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及时调运的。在地震重灾区什邡、蓥华等乡镇,板房超市还销售砖瓦、水泥、钢筋、钉子等建材,考虑到存放和运输等原因,目前超市里只有样品,订货后将送货上门。
截至6月30日,这22家企业经营的“抗震救灾便民店”的销售总金额为4093万元人民币,每家店的日均销售额两三千元,不仅为灾区群众解决了生活的实际困难,也为这些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营效益。
个体工商户逐步恢复多种经营 除了政府组织的商贸流通企业在灾区开办便民店,个体工商户也逐步恢复多种经营。
在汶川县城,大小店铺由震后全部关门歇业到零星开业,至今已有200多户个体工商户开始恢复营业,县城市场开始显出生机。
记者在汶川县较场街生活必需品应急市场看到,摊点上有蔬菜、猪肉、水果、杂货、调味品等,品种相对丰富,摊点两侧的商铺也部分开业。一位姓岳的水果摊贩告诉记者,5月20日左右,他就恢复营业了,这段时间已经从成都进了三趟货。就在前天,还刚从成都进了近1000公斤的货,现在卖得还剩500多斤了。
在雁门乡、威州镇、绵虒镇等受灾群众安置点,记者看到各地均有群众在帐篷里开设商业点,涉及手机、服装鞋帽、烟酒茶叶、书籍文具、餐饮。
虽然灾区商贸网点正逐步恢复,但由于灾区购买力严重下降等,市场表现出严重的疲软特征。青川县唯一开业的山野货市场青川山珍门市部门口,店主杨生贵愁眉不展地告诉记者,店里的货不是比震前贵,而是便宜了,木耳、蘑菇每斤都比原来便宜2元钱,可是开业半个月也没卖出多少。
车运、人背、马驮…… 多项措施力保商贸流通 灾区商贸流通能够如此迅速地恢复并非易事,四川商务系统在地震中损失惨重,死亡2536人、受伤4649人、失踪97人。全省商贸流通和服务网点受损13万个,损毁营业房面积1110万平方米,损毁商品近70亿元,损失现金2800万元。
面对巨大灾害,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商贸流通网点。对于边远乡村,鼓励各个企业克服一切困难,采取车运、人背、马驮等办法送货到边远的乡镇村。
商务部门与建设部门衔接和协调,做到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网点与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同规划、同建设,做好网点的选址、设立和管理工作,确保在每1000套安置房设立1个60平方米的便民商店,每个帐篷临时安置区设立1-3个20平方米的便民商店,力争在每个重灾县市建设1个1000平方米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50个餐饮网点,在集中安置点每3000人建设1个大众洗浴场所。
为鼓励企业入驻灾区经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除了免费提供移动售货车、帐篷和活动板房等,还在交通补贴、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积极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参与采写记者:陈怡、马昌豹、梁鹏、储叶来、程子龙、裘立华、仇琳、苏万明、任会斌、艾福梅、牛晓民、张先国、舒适)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