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世斌通讯员牛谦平李昱霖)开滦集团被誉为“劳模摇篮”,自建国以来已涌现出7944名劳动模范,在开滦425册功劳簿上记录了各级劳模事迹112928件。开滦的“企业文化”就是“劳模文化”。开滦集团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说:“开滦的"劳模文化"是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领军文化",开滦的劳模精神就是"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这就是开滦的"魂",有了这个"魂",什么时期的什么困难都能踩在脚下。
”
开滦矿工曾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建国以来的各个时期,开滦职工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都涌现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模范。上世纪50年代的李长振、上世纪70年代的吴旭芝、侯占友,改革开放以来的侯振清、赵国峰……这些劳模既是岗位能手、“技术大拿”,又是人格表率。
几十年来,开滦十分重视对劳模的培养、造就,并制定了科学管理劳模的政策和规定,激励劳模不断创新。开滦老一辈劳模都是“老黄牛”式的实干家,而新一代劳模则继承了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传统,又具有学习创新、竞争拼搏的时代精神,实现了从体力型工人向知识型、技术型工人的转变。在开滦,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个火车头,影响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开滦人。
开滦劳模既出物质成果又出精神成果,全国劳模侯占友在工作岗位上“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我上三个班”,被誉为“矿山铁人”;全国劳模赵国峰井下22年,“早下井一个小时,晚升井一个小时”,奉献了一座32万吨的煤山,后来又“瞄准市场出需要的煤”,被誉为“新时期矿工的楷模”;抗震英雄李玉林,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时,飞车进京报灾情,受到国家6位副总理的接见,他的3条建议被党中央采纳,为唐山抗震救灾恢复家园做出了重大贡献。
开滦人就是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滦人战胜了“低价位运转”的困难时期,成为全国煤炭企业扭亏为盈的典型,而后又顺利实现国有矿山向公司制运转的重大转变,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开滦的“劳模文化”正在注入新的内涵。张文学说:“我将把峰峰的企业文化和开滦的劳模文化实现对接融合,让"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扬广大,使开滦百年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