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李林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离休干部,精通菲律宾语。7月1日开始,他与其他35位国际台的离退休语言专家一起,作为北京奥运会涉外安保外语志愿者正式投入工作,为涉外安保提供语言支持,这段特殊的经历将一直持续到今年9月30日。
“百年奥运的梦想终于实现,作为一名外语工作者,我有责任为祖国贡献一份余热!”李林激动地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离退休职工中,从事语言工作超过30年的老专家有500多人。去年,国际台组织这些老专家报名奥运语言志愿者,涉及20多种外语,包括老挝语、斯瓦西里语、僧伽罗语、豪萨语、泰米尔语等小语种,其中很多语种正是奥运会语言服务所稀缺的。
在所有报名的专家中,李林年龄最长,但他看起来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李林出生于菲律宾,他说,菲律宾的方言有80多种,语言构成很复杂。他希望能再为祖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参加了外语志愿者报名。
6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举行了“奥运涉外安保外语志愿者聘书颁发仪式”,为包括李林在内的36名外语志愿者颁发了聘书。这36名志愿者都是资深语言专家,曾在外语播音、编辑、记者或高级外语翻译领域任职或身兼数职,具有30年以上翻译工作经验,平均年龄63岁。
这些专家擅长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蒙古语、波斯语、孟加拉语等30余门小语种,还包括闽南话、客家话、广州话、潮州话等中国方言。
在他们当中,陈章孝擅长的是潮州话,他说,潮州话主要是面向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在泰国的首都有两种通用语言,一种是泰语,一种是潮州话。商业上的通用语言就是潮州话。”陈章孝说。
“这批外语志愿者从7月1日起正式投入涉外安保工作。”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政委吴建设介绍,他们的工作模式主要有4种。
一是“外语接警”。出入境管理处接警后先判定语种,然后通过三方通话系统连接相关语种志愿者接听电话。志愿者向当事人问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然后及时完整地向指挥中心反馈相关资料。“我们已经制定了语种识别卡,接警人员通过识别卡来判定语种。”吴建设说。
二是“涉外案事件现场翻译”。发生涉外案事件需要现场提供翻译的,由出入境管理处直接联系相关语种志愿者。志愿者接报后尽快赶到现场,为民警询问当事人、制作各类笔录等案件处置工作提供语言支持。
三是“涉外警务交流活动”。重大涉外警务活动需提供翻译的,志愿者接到出入境管理处的通知后到达相关地点,提供语言支持。
四是“文字翻译工作”。对需要译为中文的各类公文、法律文书、照会等书面文件,出入境管理处将送交志愿者完成翻译任务。
吴建设表示,组建专业化的外语安保志愿者队伍,是确保来京外国人安全、为奥运会提供优质高效涉外安保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专业安保力量的必要补充,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奥运规则,对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实现平安奥运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36名外语志愿者已参加了奥运涉外安保知识培训,观看了首都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多媒体片,学习了《奥运期间外国人入境出境及在中国停留期间法律指南》、了解了涉外接警工作流程,并与外事民警就涉外安保工作进行了广泛交流。
“奥运涉外安保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能够参与其中,既是荣誉也是挑战,为圆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所有外语志愿者都会竭尽全力,不负重托。奥运期间,我们将用自己的语言技能,为各国运动员和游客提供热情服务,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乌尔都语专家孙莲梅说。
本报北京7月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