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4日讯 近日《国际先驱论坛报》撰文分析了中国艺术博物馆“成长的烦恼”。文章说,在中国,对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政策,形成了一种推动力,使中国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一群又一群的中小学生通过一个个展览厅,面前的古陶瓷在诉说着不同的古老故事。
但是以前很少有人来到这些机构观赏艺术,现在很多人会来,既为了艺术又为了空调。在中国这种既包含新鲜又有陈旧的博物馆的“成长的烦恼”,在世界上比较典型的。
考古使中国的历史不断的向前推进,但是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又使中国的身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艺术院校似乎处于一种紧张的自我形象之中,一方面是雄心勃勃的自我文明,一方面是全球游戏规则的冲击。
在中国,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博物馆到处都有,从大型的艺术馆到简陋的小城镇的孔庙,但是这里的文物都是极其精彩的。艺术在中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类别,往往以文物作为其首选的替代语,而且博物馆有着复杂的用途,既提供审美,又兼着道德、流行娱乐和政治宣传的功用。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艺术博物馆往往是创新和保守的“兼合体”,既是现代的又是后现代的,有时还会是两者之间的跳跃的阶段。但是也有列外,在苏州一个新的博物馆里,一个定位于国际消费的现代展示在世界上也是出类拔萃的。
从外观来看,位于太原的山西博物馆,更多的给人们以西部的异国情调的感官,它是倒金字塔形状的,也许是基于对宇宙符号的诠释,或者是源于这里的一种传统文书。但令人震惊的还是这里巨大的编钟。但是在中国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与强调历史艺术方面的兴趣而言,其他的一些博物馆则拒绝这种“纯粹”形式的模式,相反,他们强调的悠久和光荣的文明,而不是珍贵的物件。
这种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文化博物馆甚至是泛亚洲博物馆,在世界上似乎只会在中国存在。在中国,为了能够达到上面的目标,他们将展览设备、舞台艺术、环保、电影、互动式数字显示技术、自然科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结合在一起,举例来说,在山西博物馆中,宏伟的佛像群,配备上具有质感的画廊和砂岩墙壁,很具冲击性。同样也在云冈石窟中得到运用,在视觉上起到重新将艺术与宗教结合的视觉效果,这种做法在西部的艺术博物馆中逐渐被采纳和流行。
从西方的观点来说,一些中国的博物馆往往用副本艺术品来代替正品艺术品,因为正品的艺术品在可曝光的相机下是非常脆弱的,虽然副本会让一些游客感到失望。(吴文丰)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