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中电信、中联通为资产清理和交割忙得不可开交,中移动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加紧吸收用户。中移动增长依然强劲,而中电信、中联通只能坐视时间流逝,眼见现实的或潜在的用户规模渐渐缩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移动总用户数为4.07亿户。
而中国联通CDMA网络总用户数达到4315万户;GSM手机用户总数达1.26525亿户。中国移动占据了移动用户市场70%的市场份额。与此相对的则是固话用户的加剧流失。
此次重组仍留下了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能否改变,仍存悬疑。因此,必须正视重组没有解决的这一问题。
重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此次重组虽然没有一下子解决电信市场失衡的问题,但是确立了三家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的格局。为3G牌照的发放、有效竞争格局的构建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实现了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重组后,新移动还是处于强势地位。三家运营商收入规模大致为,新移动年收入3700亿元,新电信年收入2100亿元,新联通年收入1600亿元。中移动现金储备、利润和融资能力也远远超过其他两家运营商。
从今年一季度财报来看,中联通的G网收入加上中网通的整体收入为364.79亿元;中电信将中联通的C网收入并入后,总收入为504.27亿元;中移动一家的收入达到930亿元。前两家运营商的收入之和不敌中移动一家。
业界多位专家表示,目前的竞争格局不会立刻发生变化。在可预测的两年内,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会继续增长,新联通及新电信的用户会继续流失,而且其重组难度也远大于中移动,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业务融合。由于两家弱势运营商的竞争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有一个飞跃,因此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也面临考验。
电信专家杨培芳认为,很多问题肯定不能通过这次重组一下子解决,但目前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不过,许多问题可以逐步解决。再加上,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不断出现。因此,电信重组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全业务竞争效率遭遇考验 从重组后的存量看,新移动有很大优势。而且,中移动在增量市场上也领先于其他运营商。专家预计,即便在重组完成之后,所谓的全业务竞争仍将存在结构性问题,电信运营商之间差距仍将存在甚至会不断拉大。
全业务改革之后,三家电信运营商同时提供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业务。业内人士担忧,在企业竞争方面,很可能存在优势企业进行固定移动业务捆绑、固定与移动业务单元之间进行交叉补贴等问题。同时,强势运营商很可能采取并购或者其它结构性约束方法控制产业链,进一步对劣势运营商形成不公平竞争态势。
中国移动获发固网牌照后,凭其在移动语音业务上的强大盈利能力,会进一步将这种优势延伸到固网领域。中移动可通过已有的光纤资源、有线和无线混合,提供移动虚拟网VPMN等业务,迅速发展其宽带业务。而移动市场新进入者很可能因为财力问题无力交叉补贴支撑业务开展。
同时,电信行业内或将爆发恶性价格战。业界担心,如果中移动在整体转换用户时采取用3G送手机的营销策略,而且一开始竞争就把价格定在跟现在的移动通信价格一样,那样谁进来谁死。现在中移动的资费已经很低了。“把所有的长途费、漫游费和本地通话费都算在一起,2007年,中国移动平摊下来的每分钟的资费已经下降到0.146。”BDA电信首席分析师方美琴表示。
不仅如此,宽带市场的竞争格局在重组后势必会发生剧烈变化。中移动在一些地方的固网市场以超低价的经营抢夺市场,降低其进入新市场的门槛。鉴于强势运营商在资金、成本方面的优势,很可能导致宽带市场的恶性竞争。
监管不能只“救火”更要预防 监管政策从调整到起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对于未来竞争可能出现的状况,需要有一个预判,提前研究对策,以便适时作出反应。一直以来,监管大多只是在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
在三部委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中,加强电信监管被特别强调。通告明确指出:“针对重组后新的市场架构,将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必要的非对称管制措施,促使行业格局向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制。”可见,监管部门对配套政策是很重视的。
在配套政策上,通告中提到:“对变相阻碍、破坏互联互通、网间漫游的,给予企业经济处罚,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鼓励移动通信运营商相互开放网间漫游业务,漫游结算等价格由政府制定。”尽管如此,还需对进一步的实施进行深化。
非对称管制政策可以有许多选项,比如资费管制、市场份额管制等,但是这些管制手段如何配置,取决于管制目标的选择。在非对称管制的时间点上,有业内人士提出,现在是不是就需要出手了?越往后拖,监管越可能面临无计可施的尴尬。 (来源:通信信息报)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