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来,思想中去。
人生百年,五十可为半部书。
顾伯平刚面世不久的著作《人生五十半部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就很有意思。它的确比我们以前对于官员的神秘感更纯普通化,已还原到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对于制度或时代的人生思考。
尽管之前我对于作者已升任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这样的云南时政大事毫无知晓,也不熟悉作者的过去,可就从这本书里,我读出了作者50年人生中的永不停止思考的20年“精神”面相。
农民出身、军旅磨练、公务员履历,这构成了作者半部书里的三段草章。
三十而立,大器晚成,思无止境。这构成了我对这本书的初步评价。
应该说,作者从1982年步入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工作岗位,就注定了顾伯平的人生中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因此,这本书从身在基层到地方政协副主席的从政路径清晰记录了作者20多年对于改革开放的亲身实践和与时俱进。或者可以这么说,尽管这不是本畅销书,却不失为研究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一本生动的学术论集。
普通中来,尘世间去。
正如作者一再在序言中声明的那样,这是“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学习者一个公务员一个健康人”的半部人生。
艰难困苦的童年生活铺就基础,军营士兵的磨练传承精神财富,一生正气的公务员生涯造就职责和义务,持之以恒的学习收获古今中西文化的成果,于是,就有了一个健康人的心理和身体,也就有了这本书的人生素材。
在商言商,在政当然得言政。一个人的经历也就注定了他对人生思考的角度。
在《人生五十半部书》中,作者每在一个岗位,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这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着缜密的探索。
比如,1992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尽快推行公务员制度,作者此时担任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国际友谊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并在不久后发表自己的成熟观点:“公务员制不是简单地换换标签,而是要选拔大批优秀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又比如2002年作者担任大理州委书记时,云南省提出要做做强文化产业,作者即时抨击了当时云南文产管理体制的不顺并提出了对策。
应该说,读《人生五十半部书》,需要在一杯清茶中慢慢咀嚼,在思考中品味,在怀疑中过目。因为,这不是一本言情小说,不是一本散文,而是一本学术,一本对中国体制的个体践行,一本从细节入手的政经思集。
不足的是,整个文集的汇编未能通过作者的人生主线串联起来,因而整本书显得有点散乱,读起来需要结合书中的个人经历来二次阅读和记忆,对一般读者来说略显不便。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