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在经济上的基本要求。
纵观近年来我国遭遇的国际经济领域发生的冲突、争端,诸如中海油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被指“危及美国安全”、人为谋划“中国制造”品牌危机、国际原材料涨价归罪为中国等。
可以确认,至少有一项规则是确定无疑的:经济战略的规划、实施和延展,必须辅以舆论战略同行。我国经济的舆论战略已不只是经济战略可有可无的补充,而且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直接、间接地决定着后者的得失成败。
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与加强国际舆论环境建设的关系中,有这样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通过多渠道的国际对话构建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舆论环境。多渠道包括经济、外交、科技特别是文化渠道。中国作为大国全面崛起,西方国家对此“抱有深切的不确定的焦虑感”。因此必定有多种表现,如由去年年初开始,欧、美、日“不约而同”一起制造“中国制造”品牌危机就是一例。化解“中国制造”危机,不仅在于以改善哪一种产品的质量或修订某一项标准的战术应对;而更在于长期表达中国质量管理的进步和“精益求精”的国民作风,建立西方对“中国制造”的整体性信任感。
有学者指出,国内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误区:只求打开市场、不求质量优越,只顾合同订单、不顾文化融合,只重利益博弈、不重价值对接,往往忽略人家“讲政治”的价值观。对话当然也包括与之相对的回应、辩驳和抗争,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争取彼此靠近、参与和分享,以互得其惠、多方共赢。
第二,熟悉西方媒体的游戏规则,加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话语权。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华报道形成了三大固定框架:意识形态框架、利益竞夺框架和人道主义框架中。
对西方媒体这些游戏规则的应对技巧主要包括:
增强我国信息发布在海外的公信力。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追求正面效果,以传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
先声夺人,掌握话语主动权。因为人们“先入为主”的习性,后发的消息即使被关注也很难被相信。我国媒体对汶川大地震的迅速、透明、准确的报道就是一个被世界公认的成功范例。
促进多元主体表达,开展公共外交,放大民间声音。多元表达,有利于中国信息输出的丰富性和权威性。
提高国家修辞能力。譬如,我们强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无疑是正确的战略,发达国家一向是这样做的。但不宜过多宣扬,以防被外国舆论所利用,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失业率上升是我们造成的。再如,我们对“自主创新”的多种翻译都与中文原意不甚贴切,如果不进一步解释,就容易被误解和利用,似乎传达了中国拒绝国际合作、不担负国际责任的意思。
第三,增强国家的危机传播管理能力,特别是全面提升经济领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我们在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与机遇如影相随的风险和挑战。以国际矿业和钢铁市场为例,作为矿业巨头与钢铁行业博弈的结果,今年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调了95%,这种风险已经转嫁到国内相关行业。而国际舆论却说这是中国采购过多造成的,让中国去当替罪羊。
第四,加强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整合各方资源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联动机制。提升开放性经济水平不只是企业的任务,而是以国家经济管理、调控部门为主体,联合外交、文化、教育和新闻宣传在内的多部门、多系统的立体化战略性任务。要通过跨行业的协调小组、联席会议、项目协作等方式,汇集国内的资源、智慧和力量,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同时,由相关部委牵头,专家团队可以对经济主管部门、国内企业进行规模化、持续化的培训,特别是品牌传播、舆论引导、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综上所述,联合各界力量,引导涉及国际经济合作的国际舆论,改善对外传播能力,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