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曾连续13年高踞世界首富宝座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正式退居二线,同时他宣布把5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悉数捐给他和夫人共同创立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三个子女。此外,面对媒体盖茨还郑重承诺,将把退休后80%的时间用于慈善事业。
据称,作为一位全职慈善家,他要到的第一站便是中国。
由此,民间慈善,这一近年来在我国备受瞩目的话题,再度点燃人们探讨的激情,尤其是在“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当众多社会名流、慈善人士乃至普通百姓纷纷慷慨解囊,以各种方式奉献爱心、援助灾区人民时,人性之善良博爱的一面最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创建民间慈善基金热潮的兴起。而当动辄百万、千万的善款被募集之后,如何管理、分配、监督和使用这笔财富,就必然成为又一个焦点话题。
本期故事,我们就借着盖茨捐献巨额家产投身慈善事业的话题,对美国上百年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番梳理,以期能对我国方兴未艾的民间慈善事业有几分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世界首富倾囊而捐 举国民众热衷慈善
美国慈善业:绝不只是富人游戏 本报记者 余瀛波 本报实习生 李苑
盖茨基金会的创立人盖茨夫妇在非洲看望患病儿童。
美国NBA火箭队在圣诞节期间举办慈善活动答谢球迷。
好莱坞明星情侣安吉丽娜·茱莉和布拉德·皮特在卡特里娜飓风后,为方便慈善事业,举家迁往新奥尔良市居住。
6月27日,随着53岁的比尔·盖茨正式挥别他一手打造并苦心经营30余载的“微软”王朝,在人类现代工业文明中书写下辉煌篇章的一个时代宣告落幕。临别之际,无论在过往的商海沉浮中曾与盖茨有过怎样的“恩怨情仇”,众多硅谷知名人士纷纷对这位昔日的伙伴或者对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祝愿他今后在慈善事业上取得新成就。
在对盖茨的个人及职业生涯进行评价时,迈克·戴尔,这位PC制造商戴尔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如是说道:“我个人认为,盖茨最具持续性的贡献无疑将是盖茨基金会。比尔和梅琳达给予了我们诸多人生启示,他们投入大量精力和拿出上亿美元,目的是为了解决全球正面临的最棘手难题。”
而另一位风险投资家,米歇尔·柯兹曼同样对盖茨未来的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个人猜想,在相对遥远的未来,即使已经没有人记得盖茨本人,及他在微软的角色,所有人仍然会知道盖茨基金会,并了解该基金会对世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同时,柯兹曼的另一句话也将更为长久地被更多投身慈善的企业家所铭记:“如果盖茨能够在基金会中投入同样多精力、决心和执着精神,那么他将成为历史上最伟大、永远被人想念的英雄人物之一。盖茨的慈善工作是一个全新领域,我们都将支持盖茨战胜他的新"竞争者"———疾病、愚昧和贫困。”
毫无疑问,这是对盖茨最高的评价与最大的激励。若干年后,当那些曾经傲视天下、身后披满光环的商场上的“盖茨”们纷纷作古,能够被历史和后人所铭记的,只有那些超然于世投身慈善的“盖茨”们。于是,从这一刻起,对于当世的天下人来说,攀权显富已皆可视为粪土,心中日月惟有一物:还有什么是比赶超盖茨———不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而是为全人类而谋福祉的真情———更荣耀万代、光照子嗣的伟业?
然而,又有谁知,今天这个备受世人景仰的世界头号慈善家,当初竟也曾有过“铁公鸡”的不雅之称,当我们带着笑意回首完盖茨的这段“成长的烦恼”后,也许对“慈善家”这三个字的理解更将深刻几分。
从“铁公鸡”到“头号慈善家” 1993年的秋天,38岁的盖茨陪同他的女友梅琳达漫步走在非洲刚果(金)的大地上。眼前的一切让他们难以置信:毫无生气的大街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妇女在摆摊卖着少得可怜的蔬菜,她们用渴望的眼神望着他们,因为只有他们才可能成为顾客。她们的眼神让梅琳达不忍,可是继而她更辛酸地发现,这些妇女全都赤着脚,很显然,她们买不起鞋———有谁会愿意赤脚走在常年被太阳灼烧的滚烫的石砾上?盖茨难以想象居然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的确,他又如何能想象———这一年,热衷收藏的盖茨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以2000万美元从一位收藏家手里买来柴尔德·哈萨姆的《花房》,比卖家最初出的550万美元价格足足高了近四倍。一年后,他又砸下3080万美元买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那本18页的笔记,当然,这对于已经拥有83亿美元资产的微软巨子盖茨来说,无异于九牛一毛。
盖茨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但是,也仅仅是震惊,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是年,美国人共捐款124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媒体开始对盖茨颇有微词,知名杂志《经济学人》甚至一度批评他为“吝啬的”、“坐拥金山、自绝于世”的人。盖茨的父母也开始着急了,要知道比尔的父亲老盖茨在当地算得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律师,他的母亲玛丽在西雅图地区也曾是一个有头有脸的社会活动家,对慈善事业一向相当投入。而自己的儿子却对慈善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规劝比尔,可是比尔却反驳道:“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有很多种,我创办的企业为社会那么多人提供了岗位,我的产品造福了那么多人,这难道不是贡献么?”
虽是这么反驳,可是多多少少盖茨还是有些触动的,尤其是当他挚爱的母亲去世后。1994年的元旦,他和梅琳达终成连理。婚礼上,盖茨在拉奈岛包下了全部轿车、直升机和250间酒店客房。豪华程度一时无人岂及。同年,盖茨的母亲却不幸死于癌症。这个巨大的打击让他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在他父亲的建议下,盖茨拿出了9400万美元,建立了威廉·盖茨基金会,这就是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前身。一年后,在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时,盖茨夫妇将1000万美元捐赠给华盛顿大学,并以母亲的名字建立了玛丽·盖茨奖学金。此后,比尔和梅琳达还捐献了100万美元给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
但这些钱对于盖茨总资产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1997年,发生了一场关于声讨盖茨的风波。这年九月,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高达十几亿美元,囊中羞涩的联合国一度濒临财政破产的边缘。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开山鼻祖特德·特纳出人意料地宣布,向联合国捐款10亿美元,用以应付财政危机以及其他发展性援助项目。媒体对此大为赞扬,要知道,这笔资金可是特纳全部资产的三分之一!同时,特纳面对着媒体质问到:“世界首富你的钱用来干吗?”此时的盖茨已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美国人一致认为盖茨应该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中,并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可是当时年轻气盛的盖茨并没有为此改变立场。
真正使盖茨走上慈善道路的,是发生在1998年的一件事。当时,盖茨正身陷一场微软官司中,身心都备受煎熬。这时,他看到了一篇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文章运用数字和图表,勾勒出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在收入、健康保健和平均寿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文章说,在全球范围内,90%的疾病发生在贫困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只有10%的保健资源。这篇文章再次唤起了盖茨夫妇1993年非洲之行的切身体验。梅琳达后来回忆道:“我记得,这是我和比尔第一次谈论,这些疾病对于孩子们是多么悲惨。我们问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夫妇俩先是把文章寄给老盖茨,之后又去找他细细商量。比尔激动地对父亲说:“我们或许可以做些事来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请求老盖茨帮助自己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从此,比尔·盖茨用长达七年的时间,投入超过300亿美元(占他资产的一半以上),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慈善事业: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基金会。仅2005年,盖茨夫妇就捐出60亿美元,刷新人类史上捐款的纪录,这个数字甚至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年度开销不相上下。其中大部分用于预防和治疗危害人类的疾病以及援助贫穷地区提升教育水平。对此,《经济学人》对盖茨不再挑剔,甚至慷慨赐予赞誉之词:“比尔·盖茨为慈善事业创立出新典范。”如今,“狡诈商人”、“一毛不拔的盖茨”等昔日恶名已彻底被人淡忘,而一个造福天下的慈善家的美名将长久地被世人铭记。
“每一个"盖茨"的身边,都站着百万普通民众” 作为世界上慈善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仅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就有140多万个。这些大大小小的慈善机构,它们或以宗教团体的名义,或以基金会、募款组织的形式,几乎遍布于美国的各个社区。而支撑这些慈善机构,并投身于各种慈善事业的,则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人。
曾经有人说过,“小气的美国人可能连好朋友结婚都只送50美元的礼物,但一年的慈善捐款却可能达到500美元。”这虽是一句戏言,但多少能够折射出美国人对于慈善事业的一种独特情怀。就在上周,根据美国施惠基金会公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又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060亿美元。这是美国年度慈善捐助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而这其中有2290亿美元是来自于个人捐助,几乎占到捐款总额的80%。据统计,在大多数年份里,都会有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参与各种形式的慈善捐助,美国百姓的捐款热情着实令人惊叹。对此,《时代》杂志曾发表文章称:“在每一个"比尔·盖茨"的身边,都站着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美国人。”
现代慈善事业是个人、企业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尊重的一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这在美国尤其如此。人们在衡量一个体面的商人时,很少谈论他们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人们关心的是,这些人对慈善事业捐出了多少。所以,对于那些有钱、有权、有名的美国人来说,参加各种慈善公益活动、资助文化艺术组织,无疑已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在美国的各类媒体上,就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公众人物参与慈善活动的报道,每逢这些活动,名人们便会像节日一般身着隆重的晚礼服,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而每次这样的慈善活动,动辄都能募集到数十万上百万美元的善款。而在纽约的各大博物馆里,几乎每个厅都是以重要捐助人的名字命名,而能进入这些大博物馆的理事会,是很高的社会荣誉。此外,美国的许多大学也都是由慈善家们捐资兴建的,比如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其前身卡内基技术学院就是由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出资成立的。而在扶贫和医疗方面,慈善家们除了在美国本土进行捐助外,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捐助了许多诸如“非洲基金会”、“发展中国家艾滋病防治基金会”之类的基金会,例如比尔·盖茨的主要捐助,就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可以说,在今天的慈善家们的眼里,从教育、医疗到扶贫、科普,乃至公共传媒,都已成为他们投身公益事业的对象。
当然,有时也会有些有钱人会把自己参与的慈善公益活动当成吆喝的政治筹码或者炫耀的资本,甚至背后还会有些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对于这些,我们这里暂且不作讨论。因为作为更多的慈善参与者,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们除了定期为慈善组织捐款,每年还要从事许多志愿者服务。
可以说,今天的大部分美国人,都是慈善活动的参与者或受益者。慈善组织提供的慈善救济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比如为流浪者、退休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为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生活用品及补助;为困难家庭在校子女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为重大疾病且经济困难患者提供医疗费用;为遭受重大灾难的家庭提供救济补贴;为经济困难的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救济;开办弃孤儿童、无家可归者、被虐待妇女收容机构等。此外,某些财力雄厚的大型慈善机构还在全美多座大城市开办规模巨大的免费超市,其中的商品应有尽有,任何人皆可随意进入免费自取,出口处也没人会检查你是否持有“低保或贫困户”证件。
而作为参与这些慈善公益活动的志愿者,除了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少交税外,还可以从捐款、做义工中得到其他收获。比如一位为宠物收容中心做“溜狗”义工的志愿者说,自己可以借此结识更多的有狗的朋友;另一位志愿者每周五早晨到自己家附近的小学为孩子们诵读课文,他说这也算是圆了自己儿时要当老师的梦想;MarkSue是一位成功的金融分析师,他从小便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纽约,现在想回报社会,所以要筹办一个金融界亚裔美国人的慈善组织;马克·卡罗尔是某IT业知名公司的一位高层人士,为了在芝加哥一家培训无家可归者工作技能的慈善组织工作一年,他曾放弃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他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和那些人相比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
由此可见,美国的慈善事业,绝不仅仅是富豪们的游戏,平民才是美国慈善事业的主体和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而这种深厚的慈善文化,也从每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开始,就被灌输到人们的信念中。
教育和法律共铸民间慈善之心 美国人热衷慈善,很大程度上跟他们的教育、宗教信仰以及法律有关。人们在孩提时代就会受到父母长辈们“救济救助乐善好施”的熏陶培养。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总统卡特的七旬老母还不顾年迈加入赴海外提供慈善服务的“和平队”,回国时,全体儿孙手持小彩旗前往机场热烈欢迎。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学校,孩子们也从小就开始接受慈善教育。比如学校会教小孩把自己的小眼镜卖了捐给救世军(慈善组织),因为他们是帮助穷人的。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还将“是否参加过义工和志愿服务”作为重要评估标准之一。
如果说美国普通百姓热衷慈善是因为信仰基督教中的“互济文化”,那么富人捐款或许跟基督教中“罪富文化”有关。基督教认为富人天生就是“罪恶之人”,富人要想进入天堂,惟一的途径就是将自己的全部财富都捐赠给穷人。
这样的教义已经深深扎根在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耐基的人生哲学之中。1889年,这位美国私人慈善事业的伟大奠基者之一在《财富的福音》一书中写道:“过不了多久,那些遗留下巨额财富(而不在有生之年将之捐赠出去)的人们就会受到公众的唾弃。人死富有,死而蒙羞。”据说,这本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经典之作,也是比尔·盖茨最钟爱的书籍之一。
另外,高额的遗产税率也使得富豪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慈善。现行的美国遗产税超额累进税率,规定遗产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当遗产超过300万美元以上时,税率将高达55%。而且遗产受益人必须先缴纳遗产税,后继承遗产。以盖茨夫妇名下的财产为例,假设580亿美元作为遗产让其子女法定继承,其子女必须先以现金方式缴清278.4亿美元的税款后方能继承580亿美元。想要让盖茨子女一下子掏出200多亿美元,即便是变卖全部家产、企业股权、股票,一次性缴清,恐怕也比登天还难!而不想缴税的惟一途径就是捐助慈善事业,因此即使是最吝啬的富豪,也会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而如果说这些是美国人参与慈善的内因的话,外因就是美国的退税制度。在美国,捐款减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是捐了旧衣服都可以要求减税。政界人物参加竞选时,媒体常会查他们的报税表,根据减税数额判断他们是否热衷公益事业。从美国总统到地方议员,都有因为税表上减税数额少而受到大众舆论讥讽的事例。因此主流媒体的宣传也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三大主流财经杂志———《福布斯》、《财富》和《商业周刊》每年都会推出全球慈善家及慈善企业排行榜。这无疑也促进了美国慈善文化的推广,使慈善活动得到长久的关注。
与此同时,对于美国的富豪们来说,经营慈善也逐渐变为了一门“生意”:单从比尔·盖茨来说,有人曾经计算过盖茨每捐出1美元,他通过微软公司赚取的收益就超过1美元,这并不是说盖茨不捐款微软公司的产品就卖不出去,而是说盖茨通过慈善积累的好名声间接促进了微软公司产品的销售。另外,美国的富豪设立基金会基本上都以自己的名字或公司的名字来命名,除了盖茨之外,GOOGLE创始人也建立一个慈善网站GOOGLE.ORG,而慈善家卡内基、洛克菲勒和梅隆等也莫不如此。这样的慈善活动对于慈善家们来说,当他们活着时可以帮助宣传以促进其旗下的事业,而当他们去世之后,也能让自己的英名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