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套房子协议转让,不去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过户,这样的风险谁肯承担? 通过“零首付”方式从银行贷款,用三四百万元就买了近百套房,可能吗? 李金东有50套房购于2006年年底,深圳房价并未跌到当时水平,怎会亏本?
2007年7月1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表示,深圳房价肯定要涨,“如果2008年7月11日比2007年7月11日低一分钱,即用整版篇幅向深圳市民道歉。”随后知名财经评论人牛刀说,我和你打赌,肯定会跌!若不跌也用整版道歉!
昨日(6日),徐滇庆表示,将在明天刊登道歉广告,希望能平息这场他认为已经是“娱乐化、无意义”的争论。尽管徐滇庆矢口不提“输赢”,但深圳房价下跌已是不争的事实。 CFP供图
《深圳一炒家囤房上亿惨破产?》昨日(6日)本报转载报道,“深圳一炒房客囤房69套资产上亿,谁料楼市大跌终告破产……”此消息最近被国内媒体广泛转载,网上网下议论纷纷。报道中详细讲述了一位名叫李金东(化名)的深圳炒楼客,自2004年年初到2008年年中,在深圳炒楼,从暴发到破产的过程。
这则“刺激” 新闻,也让人产生一些疑点:文章主人公“李金东”是否真有其人?当初他用三四百万就买了近100套房,就算是“零首付”,是否也有点夸大?既然是全职炒房客,按理说有多少钱都投入了房市逐利,又怎会“随时有上百万资金挥洒”?
昨天,本报记者多方进行了再调查——
追寻线索 当事记者拒绝提供李金东电话 昨天下午,记者终于辗转联系上了采写该报道的记者之一。
据该记者介绍,几个月前,她通过一个炒房客的QQ群听说了李金东的离奇炒房经历。随后,两人通过QQ,谈到了更详细的内容。该记者表示,与李金东“见过、聊过、也查证过”,稿件最初写了5000多字,后因版面有限,删到2000多字,“很多细节和事实都删了”。“不了解市场的人不相信,怀疑也是正常的。就连我自己当初都不相信。”“反正我能保证他的真实性就行了!”
羊城晚报记者希望其提供李金东的联系方式,以便跟踪采访李金东,但被拒绝。该记者说道,“我刚才同他说了这个事,但他不想接受别人采访。因为他的本意并不是想暴露这些黑幕的。”该记者也拒绝提供李金东的QQ号码和其群号码,表示“早几天他们把我踢出群了,怀疑到我了。”
经本报记者多次要求,该记者提供了李金东所在QQ群的另一位炒房客的QQ号码。但当天本报记者未能在QQ上联系到这位投资客。
昨日晚上,本报另一路记者再次联系该记者,但她还是以李金东不愿意接受采访、需要尊重采访对象、该报领导不让透露等为由,拒绝提供李金东的电话。本报记者再三苦求,该记者给了一个自称是李金东的QQ号码,但对方已设置为“拒绝被加为好友”。
网友质疑 多处有出入记者不肯多作解释 有网友在网上对该记者文章中的一些数据提出质疑。
网友称,该记者在文中写道:“李金东2003年买入2套房子,2004年和另外4个同学共同买进十几套,2005年初全部卖掉;2005年中期,李等5 人买进100套房子,2005年年底抛出;而
在没有交代李金东再买房子的情况下,直接写李金东在2006年5月留有20套房子没动。网友称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冒出了20套房子。”
记者就此问题询问该记者时,她开始回答是李金东在朋友处协议买进的,但记者告知文章中提到协议买进的20套房子是在2006年8月份时,她又说是分的,但记者再次告知文章中5人买进的100套房子在2005年年底全部抛出了,什么时候又分了20套,她又回答是在 2005年年底至2006年5月之间买的。
另有网友质疑,按照文中提供的数据,李金东到最后手头应该有80多套房子,而不是69套。网友称,文章中写道“李金东2006年9月手里握有50多套房子,2007年5月,卖了20多套,只剩下30套,但6月份又大举买进,手头共有60多套,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又接手了近20套。”而这段时间内,文章并没有提到李金东卖出房子,所以李最后应该有80多套房子,而不是69套。
本报记者就此问题询问该文记者,她以“这段时间有卖出的,反正最后就是69套了”予以回答。
按照该记者文章提供的数据,李金东的房子有50套是在2006年年底前购买的,但深圳目前的房价并未跌到2006年年底的水平,所以这50套房子不存在亏本之说,应该还是有赚的。有网友就质疑,就算另外20来套房子都跌去30%,但若用前50套赚的钱来弥补,也不至于让李金东变成民工。该记者以“不多作解释”回绝了记者的这个疑问。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