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抗震救灾有功,北川中学高三学生申龙和王佳明、彭州中学高三学生欧阳宇航以及理县中学高三学生张博等4名少年被保送上北大、清华等名校。
第206期《华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过半参与调查者赞成保送4名学生上大学,但仍有不少读者认为此举颇有争议,如此表彰欠妥。
赞成方:既重才更重德
“我挺赞成的!这些孩子很坚强,大爱无私令人感动!”对保送制度较为了解的张女士认为,在抗震救灾这样一个特殊状况下,对表现突出的4名英雄少年给予保送上北大、清华等大学的表彰,显示了国家在特情处理上的灵活。
反对方:对他人不公平
尽管过半调查参与者认同保送英雄少年上清华、北大等名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持异议。意见集中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保送有失公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功利思想;如果被保送的学生成绩达不到保送的要求,进入大学有可能跟不上学习,这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这样不太公平”,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宋丁认为,保送英雄少年上名校,对其他省份的考生不公平,本身国家在招生和录取上已向灾区学生倾斜,再保送他们就有失公平。“再说,他们的实力可能达不到上北大、清华的程度,你能保证他们入学后能跟得上,不自卑吗?”
一些调查参与者表达了隐忧。“70后”刘先生认为,在灾难面前,这几个少年表现突出,是他们瞬间真实情感的释放,保送他们上大学,既放大了他们的优点,也会放大其缺点,对后来人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万一他们被社会宠坏了可就有违初衷了。“可以对他们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保送不太合适,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高考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刘先生说,抗震救灾体现了奉献和大爱,受益的是公众,而高考是一种个人参与的竞争,是利己的行为,保送的做法与英雄少年在价值取向上所追求的东西不相符。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孙先生指出:保送有些变味,给予“英雄少年”称号本身就是一项荣誉,再保送就有些过了,学生不能因为出了名就被保送上名校。
第三方:保送不如举荐
西安市85中校长刘忠建对这一做法表示理解,但并不提倡,“不是最佳的鼓励方式”。
品德固然重要,但毕竟要保送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能仅凭品德高尚就被保送,而应更多的从道德层面上表彰、学习他们。并且由此也会引发相应的问题,比如,抗震救灾表现突出可以被保送,那么见义勇为、抗洪救灾表现突出者或平时一贯表现突出的学生是否也被保送?保送不如举荐,保送制实行至今值得商榷,因为不是所有保送生都够得上保送资格。
陕师大招生办副主任惠刚则表示,保送制度现在越来越严格,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取消了省级优秀学生这一保送条件,除取得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二、三等奖,省一等奖等保送资格外,一些高校还要对保送生进行笔试和面试。“我不太好说”,对保送英雄少年上北大、清华,西安高新一中考生焦敬悦说,他们表现优秀被保送很正常。今年焦敬悦也被保送上北大,因为他的化学、生物在奥林匹克竞赛上均获得省一等奖。并且,作为北大的保送生,他参加了笔试和面试,笔试不同于高考题,考的是能力。
调查显示,高达93.6%的读者认为现行的保送制度不够完备,需要改进。仅6.4%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完备。本报记者耿彦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