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国之滨的海防线上,耸立着一座座钢铁标志,它们为海防武器试验提供着高精度的校验标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地质松动、风力破坏等原因,这些钢标会发生自然沉降或漂移。尽管这些细微的变化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对于解算新武器战技指标却极为重要,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定期精测其偏移量,成为这些钢标的架设者——海军某试验基地测绘队的一项重要工作。
初夏时节,新装备试验在即,有15个钢标必须提供复测数据!军令如山,记者紧急随测绘队员加入了这次千里海防行。
山雨来急,作训服淋湿后又被体温烘干了 两天的山路颠簸后,我们到达了此次复测的第一站——位于渤海深处的砣矶岛。
海岛多变的天气似乎并不欢迎我们:登船时还晴空万里,可登岛时却雷雨交加。“明天不走,恐怕就没船出岛喽!”一位好心的渔民提醒我们。
因雨雾封海困在岛上的情况司空见惯。两年前,队员们就在这里一困就是15天。大家合计:马上作业,争取明天出岛。
测标作业在岛上的两个山头同时展开。我们跟随其中一路,冒雨前去复测霸王山顶的一个钢标。
200多米的霸王山,走上去却很艰难。漫山遍野都是乱石,不知谁绊了一下,“哗啦啦——”一股“石流”向下坠落……
40分钟后,我们爬上了山顶。这里是整个海岛的制高点,云罩雾遮宛如仙境。这时,我们才发现:山顶面积不足50平方米,两面都是陡峭的悬崖!
风雨更猛烈了,我们浑身上下早已淋透,都忍不住打起了寒颤。中队长王忠丰和三级士官马永滨在悬崖边熟练地支开三脚架,架上经纬仪,在悬崖边上开始了这次“命悬一线”的作业,对中、整平、照准……钢标架下,二级士官徐海滨拿着铅笔和直尺在投影纸上不停地比画、记录着,一级士官刘希望则始终牢牢撑着一把大伞,投影纸上没有沾上一滴雨。
一小时后,钢标投影点的准确坐标终于解算完成。湿漉漉的作训服往外冒着水蒸气,谁也不知道一天下来,作训服已被体温烘干了多少次。
下到山脚已是晚上11点多了,我们借住岛上一户百姓家中,睡上了久违的大通铺。当体温最后一次把衣服烘干时,大家已是鼾声一片了。
穿越塌方频繁怪石嶙峋的险滩 我们还是赶上了封海。当几天后离开海岛时,我们不得不星夜兼程。
下一站是八道弯作业区。八道弯,顾名思义,有8个弯。而实际上,每个弯都是一个怪石嶙峋的小峡谷。
山路逶迤,峭石林立,测绘队员每人背负二三十斤的工具,开始徒步前行。工程师张锦军笑着说,他是八道弯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这条路就是他们8年前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那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张锦军带领几名骨干,第一次走进这座深山勘察地形。他们凌晨5点出发,中午时分,才走了不到一半路程。水早已喝光,大家口渴难耐,趴在地上舔吸潮湿的石头解渴……
“当年测量这一带地形,真是玩命地干。”张工深有感触地说。为了修这条10公里长的险路,官兵们像“蜘蛛人”般作业,15天就完成了任务!
在第四道弯处,七八块1米见方的石块横陈在路上。显然,这里刚刚发生过塌方。迎头望,头顶左侧笔直的山崖上,一群乱石正狰狞地倒悬在那里,一些小石片不时“扑簌簌”砸下来。
塌方频仍,我们分兵前行:一拨人瞭望,一拨人疾速跑过,终于毫发未损地穿越了这个危险地段。
接下来4个小时,我们又连续爬了3个山头,穿过了几个塌方区,先后完成了3个钢标复测任务。从最后一座山下来,大家双腿都僵硬得像机器人,打不了弯。
坡陡如壁,队员们一天内征服5座大山并拿下全部数据 测绘队员们爬的都是荒山,队员们就用自己的方式为它们命名。捕捞场西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因为它恰好位于捕捞场西面。
坡越发陡峭,几近70度的山坡,如同一堵巨大的墙壁横在面前。6米高的钢标加上1.7吨的耗材,当初是怎样运到山顶的?记者不由感慨当年队员们付出了何等的艰辛!
体型偏胖的刘希望第一次参加测量,此时已脸色煞白,弯腰时还呕吐了一口,但他死活不让别人接走背上的经纬仪……这天上午,官兵们爬了4座山,测量了4个点位。到下午3点钟,还剩最后一个东山顶钢标没有复测,钢铁战士们决定一鼓作气,天黑前拿下山顶。
东山顶,约60度的斜坡从山顶直插到山底,山坡上散落的石头如同脸盆大小,一碰就会滚落,随时可能给人致命一击。记者说服了带队的教导员欧阳志新,扛上20来斤的三脚架,体验负重爬山的感觉。
我们呈斜线队形,手脚并用,几乎匍匐前进。三脚架上似乎一股无形的力拽着人下滑,记者咬紧牙坚持到山顶,一屁股瘫坐在草地上……
队员们却没有休息,作业迅速展开。马永滨身手灵巧,测量“标高”由他一人承包。前几天,他爬钢标如同猴子般灵巧,这次在东山顶却因体力消耗太大,几次努力都翻不上横梁。最后,他在刘希望的协助下才爬上了钢标顶端……
一天之内,5座山头被队员们踩在脚下,大家一片欢腾:他们已提前两天复测完了全部数据,为将要进行的武器试验编织完成了一张缜密的经纬测控网。
心情随之舒展,站在山巅极目四望,云气浩渺岸海连绵,好一幅如画美景!我们仿佛看到了新一代海防导弹正喷射着烈焰,巡航在祖国的海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