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7月9日电(记者李钧德)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结合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黄河水利委员会有计划地开展了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生态调水。这是中国首次对黄河河口三角洲实施生态调水。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随着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仅给沿黄城乡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口地区湿地面积萎缩,土壤盐渍化加重,植被面积减少,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
根据国务院授权,从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九年不断流,确保了供水安全,使日益恶化的生态系统有所恢复。但现阶段黄河仍属于较低水平的不断流。为更好地满足经济、输沙、生态和稀释等功能性用水,2008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并于上半年首次实施了黄河下游生态调度。
据黄委水调局局长安新代介绍,近期黄河下游生态调度的重点是满足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用水,并兼顾黄河下游河道和滨海地区生态用水。生态调度的目标是稳定和扩大河口三角洲湿地范围,改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结合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6月24日,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始人工补水,截至7月4日,本次生态调度共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补水1356万立方米,使核心区湿地水深平均增加了0.3米。根据6月19日与7月4日两次卫星遥感监测,核心区湿地增加3345亩。补水完成后,预计将增加淡水湿地4650亩,低洼处水深可达1.5米左右。同时,由于近海口漫溢,增加河道水体面积18475亩。
据安新代介绍,从今年开始开展的黄河下游生态调水,其生态效益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向河口三角洲湿地人工和漫溢补水,湿地水面面积增加,有利于保护区植被的顺向演替和鸟类栖息地功能的恢复与改善;二是增加了河口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了地下水位。在距河岸4公里的范围内,生态补水后,地下水位提高幅度在0.02~0.65米,有利于防止海水入侵,减轻盐渍化;三是增加了滨海的淡水补充,有利维持近海水域合理的盐度,并输送了大量的营养盐,对河口近海地区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在河口地区鱼类洄游和产卵关键期塑造适宜的径流过程,为河口地区鱼类的洄游和产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五是大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和近海口洪水漫溢,加快了三角洲造陆过程,有效促进三角洲湿地植被的顺向演替。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