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就业援助平台搭建起来,一条条务工路向灾区群众敞开———
本报记者陈松7月7日,阿坝州300多名务工人员,踏上前往上海务工的旅途。至此,阿坝灾区已有1059名群众前往长三角地区,在餐饮、服装、电子等行业上岗。
“地震灾害发生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积极搭建就业援助服务平台,帮助灾区农民转移就业。”8日,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地震造成我省上千万人受灾,如何保证灾区农民持续增收?省农劳办提出“务农损失务工补,数量损失质量补”的增收措施。
对接搭建省际用工平台
7月初,100名来自雅安灾区的农民工成为奥运场馆保洁工,成为我省地震重灾区服务北京、服务奥运成建制输出的第一支农民工队伍。
为提高灾区劳动力输出成功率,我省创新举措,搭建省际用工平台,实现省外用工企业和灾区劳动力的有效对接。举措之一是地域对接。省农劳办把从灾区得来的务工意愿调查表汇总,有针对性地发往用工比较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动员当地企业到我省灾区招聘农民工。6月15日到26日,阿坝州分别在受灾县小金、松潘、九寨沟等地举办灾后就业援助行动专场招聘会,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企业提供了6000个用工岗位。
灾区各市(州)积极与对口支援的省市劳动部门和用工单位协调联系,组织了多场现场招聘。用工单位纷纷提供免费培训和单程交通费,提供的岗位月薪在1000元以上。
行业对接提上工作日程。地震后,阿坝州餐饮业待岗人员较多,我省积极与上海餐饮协会联系,协会积极发动会员单位到阿坝定向招聘餐饮服务人员。
创新网络招聘连灾区
6月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在绵竹市和深圳市同时举行。招聘方在深圳、应聘者在绵竹———这是运用跨省远程招聘系统带来的变化。招聘会上,深圳11家企业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450多名受灾群众参加,350多人被意向录用。
“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应聘者的要求与企业的用工需求自动匹配,一目了然。目前,有5套系统分别安装在我省5个重灾县(市、区)。”省农劳办副主任曹庆说。
对重灾区农民实行举家异地就业型安置,是我省又一创新举措。目前,我省正与内蒙古东大集团共同实施灾区举家输出救助计划。由该集团投入6000万元,支援300户受灾
家庭整体转移就业,从事獭兔养殖。我省还与新疆建设兵团达成意向协议,为灾区提供2000户人的异地就业型安置。
“要实现"务农损失务工补,数量损失质量补",还得加大劳务培训力度。”曹庆介绍,我省劳务开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功培育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叫得响的劳务品牌。“今年我省继续对"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工程"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各级各部门通过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使我省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