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陆战队某旅是一支被誉为“陆地猛虎、海上蛟龙、空中雄鹰”的精锐之师。此次抗震救灾,该旅千里赴戎机,首战汉旺镇,突击金鱼嘴,飞兵漩萍乡,天池大援救,成功营救163名被困群众和19名重伤员。他们为什么能够行似闪电攻如霹雳?为什么能在绝地险境屡建奇功?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四川绵竹海军陆战队抗震救灾大本营里,采访了该旅旅长陈昌锋。
记者:海军陆战队这次千里机动,驰援灾区,纵横4省1市,路途之远、速度之快、全程之顺畅,均创我军特种部队摩托化行军记录,这种超强的快速反应能力源于什么?
陈昌锋:2000公里大进军,创造我军特种部队摩托化开进最远、最快、最好的记录,首先源于我旅官兵强烈的战备意识和战备观念。
“忘战必危”是我旅官兵的口头禅,部队坚持连每周、营团每半月、旅每月一次组织应急机动演练,武器装备和各种物资器材都按战时标准分类储备,真正做到养兵千日、练兵千日,居安思危、居安练危。
其次,作为一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特殊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作战、处突、机动、救灾等都有应急预案,这次奉命救灾,部队迅速按预案完成装备启封、油料补给、物资补充、人员召回。还有就是积极探索多人多车长途远程机动保障新模式,饮食、油料、装备修理均做到全程伴随保障,实现了“不伤一人、不损一车”的目标,部队比预定时间提前6小时投入救灾战斗。
记者:海军陆战队不是第一时间投入救灾,人数在十多万救灾大军中也并不算多,但你们却主动要求承担最急难险重的任务,这种自信源于什么?
陈昌锋:我想,这种勇气和自信源于陆战队的光荣传统。海军陆战队从组建之日起,就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著称,一代代陆战队员经受了南沙守礁、98抗洪等生死考验,经受了国庆阅兵、联合军演等重大任务历炼,形成了不畏艰险、背水攻坚、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风格。
还源于我们有一大批优秀指挥员,他们身先士卒,危急关头站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需要的时候豁得出去,两栖侦察队队长詹建中、工化营营长徐子红等指挥员,救灾中都冲在最危险的地方、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源于我们有一群过硬的两栖精兵,他们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过人的胆识,曾在与美、英、法等多国陆战队员的较量中为海军陆战队赢得荣誉,参加抗震救灾虽然不到3000人,但官兵个个骁勇善战,以一当十,危难时刻尽显英雄本色。
记者:海军陆战队解救被困群众,都是在绝地险境、恶劣环境下进行,陆战队员逢山开路、遇水泅渡、空中机降,这种超级本领源于什么?
陈昌锋:首先源于我们长期坚持的特战训练。野外生存,官兵仅靠一斤米、一两盐,要完成一周耐饥饿、耐疲劳训练;海练,官兵要在高温、高湿、高盐的海滩上进行耐高温、抗极限训练;官兵还要在臭水沟和沼泽地里进行憋气潜行、负重穿越训练。炼狱式训练铸就的过硬军事素质,在营救清平、天池乡被困群众中得到检验,突击队员面对危险环境能作出科学判断、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知道保持良好体能,懂得就地取材制作运输工具转运受伤群众。
其次,源于顽强的战斗精神。在通信不畅、补给中断、体能消耗接近极限、随时面临被飞石击中、被塌方掩埋的绝地险境,陆战队员临危不惧,科学救援,都是部队战斗精神的体现。
照片:陈昌锋在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徐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