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次“加薪”的背后
从7月1日起,深圳市再次上调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其中特区外最低工资标准比上年增长20%。这也是自199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来,深圳市第17次上调全市最低工资标准。
|
广东经济总量从1989年以后一直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经济大省,但是广东从整体看还不是一个经济强省。跟沿海主要兄弟省市区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并不靠前。资料显示,1996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浙江的95.7%,但是到了2006年下降到88.9%。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产业不够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劳动生产率偏低。
因此,尽快在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实现劣势产业和低素质劳动力的“双转移”,就成了当务之急。广东是农民工第一大省,目前在全省流动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多达2620万,其中8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双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扭转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的局面,这就涉及大批农民工的去留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珠三角的产业升级顺利进行,也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深圳面临着资源、人口、社会、治安等压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转移战略十分符合深圳发展的实际情况。正如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的,深圳在双转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圳双转移工作做得好了,广东的双转移工作也就完成了主要部分。此次深圳市委、市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无疑恰当其时——它将有利于促进双转移,成为推进双转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也就意味着那些靠赚取廉价、效益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成本又上升了,这些企业主们在利润日益低薄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考虑将工厂搬迁出去。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转移出去后,就可腾出珍贵的土地资源,为我市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留出空间,从而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类型的产业转移出去的同时,必然将带动低素质的务工人员转移。
另一方面,如果深圳再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不利于吸引、留住高技术人才,现存的结构性缺工问题仍难以有效解决。正如本报之前的报道,目前广东在经济环境、资源环境等方面已落后于沪、京、江、浙四省市。而经济环境的主要指标包括了劳动力资本要素、科技水平等。如果我们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又如何承接国际上高端产业转移呢?
可喜的是,按照这次调整方案,深圳特区内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000元,比上年增长17.6%;特区外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900元,比上年增长20%。调整后,特区内的工资标准超过了上海在今年4月份调整的960元/月,跃居全国首位。尽管两地在社保缴费等计算方法上有所不同,没有太大可比性,但深圳此次最低工资调整力度之大仍令人赞叹。
古国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