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报:印女记者体验北京公园相亲
香港《亚洲时报》7月10日文章,原题:“婚姻市场”的星期天下午
夏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
|
每周日下午都会有这样的聚会,这个市场成了一些父母们的论坛,他们对被工作所累、无法找到人生伴侣的儿女感到绝望,决定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一位戴眼镜的父亲举的一张纸上写道:“男,28岁,有房,无抵押贷款,共产党员。”离他几米远,一位满脸绝望的母亲的纸片上写着:“女,35岁,1.6米,博士学位,大学教师。”
对任何看起来相对年轻的人来说,无意中在这里走动都是“危险的事”,很快就会被父母们围住。国籍看起来不是障碍。好几个人急切地问我是不是“单身”。我抱歉地摇摇头,他们很快就改变策略,问我是否有一些单身朋友。“我并不介意女孩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她必须心地好,有一份好工作”,一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说。在我离开前,她把手机号留给我,让我帮她当警察的36岁的儿子找个合适的人。
中国社科院一名专家说,目前中国大城市里存在的星期天下午婚姻市场三四年前才开始出现。像这样公开表示有兴趣为儿女寻找配偶在一代人时间之前还是不可想象的,“婚姻在中国传统上是非常私人的事,为孩子打广告找对象是很丢面子的事。”
毛泽东时代,包办婚姻被看作是封建遗毒,父母们也不干涉孩子们的私人生活。这一空间被单位所填补,夫妇结婚前需要得到单位的帮助和批准。然而,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人们的态度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面子”已不再那么重要了,所有事情中都有一定的市场心态已变得可以接受了。
不过,没有太多证据显示婚姻市场比专业婚介公司的成功率更高。事实上,现代年轻人经常会对父母的干涉感到生气。焦急的父母在公园里促成的约会通常以失败告终。
我比这些父母感到更疲惫,我慢慢地离开公园往家走。一名妇女从后面追上我,请求我为她28岁的女儿寻觅一名合适的对象。当我同意帮忙试试看时,她抓着我的手低声说:“我觉得说出来都有点不好意思,我也在为自己找对象。我丈夫几年前去世了。55岁到60岁的人都行,我也对外国人开放。”(作者帕拉韦•艾亚尔,陈一译)
更多精彩 请点击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