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对杭州几家医院进行了调查,发现情况与人们预想的并不一样,当初的一些隐忧被一一打消。
省级医院门诊量增加了一半 中午12点,出梅后的阳光灼得皮肤发痛,有市民跑到省中医院中药房内阴凉处歇歇脚。
穿白大褂的中药房主任钱松祥不停地穿梭在一排排药柜之间,抓药、称重、包扎,几个来回额头已经冒出汗珠。
“人手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也来帮忙配药。现在,平均一天三四吨的药材要配出去,我们医生从早上7点半就开始抓药,到现在你看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钱松祥说,这半年来他们药房工作量大大增加。“今年这里收到的草药处方约1600张,而往年最多也就1200张。”
“门诊明显增长。去年1至3月,我们的门诊量平均四五千人次,现在已经达到8000多人次,增长了60%以上。”浙医二院院长张苏展说,现在该院医生双休日的工作量相当于去年周四、周五的量。
新医保一个新的变化是,参保市民将不受选定的两家定点医疗机构的限制,可以直接凭市民卡和基本医疗保险证,到具有服务能力的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记者发现,新医保实施之前,大医院预料的病人“一拥而上”现象,现在已成现实。
工作量的增多,一线医护人员感到最辛苦。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医生向记者抱怨,工作量猛增,一个人顶两个人用,都有点吃不消了。
“医生那么忙,给我们病人看病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能保证质量给我们看好病吗?”从温州来杭看病的凃先生,算上路程和排队挂号的时间,差不多要花一天时间,而其中看病问诊的时间10分钟也不到,不免怀疑起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来。
市级医院门诊比预想中要好 下午3点多,记者走进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一楼,取药窗口排队等着拿药的人还有将近十人。医院门诊办公室周明主任正在给一个病人解释服药的问题。“上午人更多,现在人已经少去了。”周明说。
“原以为,大病都到省级医院去看,小病都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了,市级医院的日子会难过。”周明告诉记者,当初医院确实有此担忧,但事实上却比他们预想的要好得多。今年他们的门诊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增加了20%。
为了应对新医保政策带来的冲击,从今年1月1日起,杭州市红会医院门诊推出了免普通、专科挂号费等八大优惠和方便服务措施。“新医保政策对医院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毕竟现在享受医保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只要我们的服务做好了,病人肯定不会跑的,这也是我们今年业务量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周明说。
记者从市二医院了解到,他们的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大幅度增长。而其他几家市级医院的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基本持平。
杭州市卫生局医政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没有作过调查,可是也没接到市民对本医院反映不好的信息,“从目前情况看还是很平稳的,对医院的影响也没有当初人们想象得那么大”。据了解,一些疑难杂症和大手术流到了大医院。
社区医院很多病治不了 家住御跸社区的张大伯今年80岁了。这些天,他全身抓痒,跑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毛病。“这里医生说没有皮肤科,让我到大医院去。但我不要去,总是这里就近方便……”
上午8点差10分,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已经有10多位居民在等候了。“我们上午8点开门,他们7点半就已经等着了。
与去年同期相比,该中心的门诊病人增加了30%。潘雪凤发现,今年上半年来,医保放开后,很多退休人员还是喜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记者又联系了滨江区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上城区望江街道在水一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的门诊量与去年相比也有一定的增长。“不过也不是太多,工作量大了一些。”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位许姓工作人员说。
记者手记 养成良好就医习惯很重要 医保放开以后,市民看病由以前的定点医疗转向自由就诊,就诊人数和医疗费均明显上升,这其中有正常的需求释放因素,但也不排除盲目就诊以及医疗服务不规范所带来的问题。为此,医保部门还是提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原则。
杭州市为鼓励参保人员小病不出社区,已大幅度拉开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个人负担比例,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医疗机构的个人负担比例差距达10个百分点。
从去年以来,我省医疗保险覆盖面积大范围扩大,尤其将老人孩子的门诊费用纳入了医保范围,很多人以前生小病都自己忍忍算了,现在可以报销了就去医院看病了。
此外,老百姓健康意识提高也是一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以前可能一年到医院看一两次病,现在就会去看个四五次。这样算下来,病人就增加很多。
有关专家认为,医疗是一个信息绝对不对称的行为,盲目选择所谓的名医名院对疾病治疗并不合适,患者应养成良好的就医习惯,加强转诊服务与管理,对疾病的治疗和医疗费的控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高丽莎刘伟) (来源: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