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迟子建在她的散文《戴妮与吉安拉》中,写了她遭遇到的截然不同的现象。1996年底,作家收到一封来自德国洪堡大学的信,是一名叫戴妮的研究生写来的,要以迟子建的创作作为自己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戴妮认真地查阅了作家的作品,并从一本本杂志上认真地核对,然后打印出来一份作品目录表,寄来给作家迟子建过目、校对。
戴妮的认真让迟子建感动。一名在德国学习的学生,做出来的作品目录非常详细,有的作品连作家自己都有些淡忘了,而研究它的人却从许多杂志里翻捡出来。戴妮因为喜欢迟子建的作品,她就亲自行走在那些作品的文字中间,细细地品味、研究作家的这些作品。
与此截然相反的,则是国内的一些大学生。作家虽然没有点名说出这些学生的名字,却列出了北大、中山大学的校名。这些学生也是以迟子建的作品为毕业论文选题,可是他们虽然身在国内,资料搜集起来要方便得多,但是却不愿麻烦自己,给作家写信来索要作品目录,以供研究之用。连作家的作品都不肯花费工夫细细阅读,却“聪明”地向作家讨要一张作品目录,浮光掠影地拼凑点文字,把文凭混到手就成。
即使是欣赏风景,如果仅仅是浮光掠影地一瞥而过,怕也是难窥全貌,得不到客观的印象,甭说是以此为题进行专业研究了!
记得我曾经从一片苹果林边经过,被眼前景色所迷,内心升起一股亲近的欲望。当时来不及细察,第二天再次经过那片果林时,停下车漫步进了果林。竟比昨天见到的更美、更诱人。匆匆一掠而过时,仅见到那片果林里绿叶掩映下红色苹果的诱惑,当我与它们亲近时,那弥漫的果香味,成熟的颜色,顽皮地在枝头跳跃的动态,还有近距离的相互对视,都让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也许,凡事亲历亲为,那是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的,浮光掠影地匆匆一瞥也可以完成使命,但那短时间的叶公好龙式的行为又怎么能让真正的情感抵达心灵深处?向作家讨要一张作品目录,不要谈以此为题的研究了,这种行为连对作家的尊重都谈不上,更甭谈尊重作品、研究作品了!也许,他们要的只是把论文敷衍成篇,并非对此选题有何独到的细究与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