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最想听官员的个性声音
【主流评论】
7月7日,7时30分,重庆市三峡博物馆学术厅,重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电视辩论赛半决赛开幕。这是一场面向公众、由重庆各级官员担任辩手的电视辩论赛。
|
■王攀(商报评论员)
我不知道现场观众掌声雷动是不是因为四名官员借用阿迪达斯、李宁、耐克、雪碧的广告语以个性的表达方式开始自己的辩论,但我知道当官员在抛开“一律”话语和表达方式,官员本人个性的语言带给人们的感觉肯定不同。
事实上,我们的官员并非一开始就习惯“舆论一律”。7月号《读书》杂志上陈四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干部讲话都很有个性,即便说同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也因人而异,活泼泼地,很有生气。后来渐渐变了,先是基层的干部照本宣科,后来高级干部也照本宣科,讲话如同背书。那些套话似乎个个都会,就是没有自己的语言。陈先生说,“一律”的语言,让人感到虚假。
显然,重庆官员围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电视辩论就是因为官员没有“一律”的语言和表情,才让台下人觉得真实,进而掌声雷动。应当说,“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个严肃话题,重庆围绕此话题设置的辩题包括“重庆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等,无论哪个放在会议室里让官员讨论,肯定个个都会正襟危坐、一脸严肃。但是,当这些辩题作为电视辩论出现时,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官员原来也可以把话“说”得很生动。
对辩论中官员的表现,薄熙来在点评时说“像拌嘴了”,并指出“在内涵的开发上、辩题的准备上还欠些火候”。或许,官员在辩论中的表现还暴露出自身在理论基础、学养内涵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在论据引用、观点阐述上仍存在一些缺陷,但无疑,这些真实的、自然的,甚至是“拌嘴”的辩论,在打破官员“一律”语言和“一律”表情后,显得十分可爱。
赛程最后,薄熙来再次起身,制止了一位评委过分冗长的点评,他挥挥手说:“这不是作报告。”是的,这不是作报告,不需要冗长、“一律”的官话点评。事实上,就是官员在作报告时,何尝不需要这些自然而富有个性的表达?但愿重庆官员“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电视辩论能让官场“舆论一律”的表达方式有所改变。因为老百姓想听到官员最个性的声音,想看到官员最个性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