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俞陶然 报道
今天上午,雪龙号在沪启程前往北极。记者采访了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领队袁绍宏和部分科研人员,了解到此次科考,与南方雪灾等我国极端气候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浮冰消融有弊有利
袁绍宏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此次被任命为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领队。
|
“北极海冰的大幅减少,对我国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袁绍宏说。今年的南方雪灾,有科研人员认为,是北极海冰的消融导致西伯利亚冷空气的生成时间延迟,使南下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在南方不期而遇,引起雪灾。此次北极科考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研究北极环境变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但袁绍宏指出,从另一角度看,海冰的消融“打通”了北冰洋的航道,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契机。“根据《海洋公法》,北冰洋有相当一部分海域属于公海,可以说,海冰减少后为我国留出新的发展空间。”
机器人首次独立巡游
科研人员此次请来了助手——水下机器人。此次北极科考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张海生表示,这次机器人将通过遥控,在冰下独立游泳。据介绍,到了北冰洋东部海域后,雪龙号搭载的小艇将载着水下机器人,单独驶向浮冰区。到了冰面边缘后,机器人就下水作业,探测整块海冰,然后再游回小艇。水下机器人的身上搭载了仰视声纳和各类传感器,通过仰视声纳,机器人能测出“头顶”上方的冰层厚度和形状。在冰面下方巡游一个来回后,它就能对这块海冰的全貌了如指掌。而机器人搭载的传感器能测得冰下温度、生物分布情况等各种数据。
4000米下寻新药化合物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何剑峰研究员长期从事极地生态学研究,他认为,雪龙号新配备的万米地质绞车,将潜到加拿大海盆的4000米深处,打捞各种深海微生物。
近年来,深海微生物成为医药科研人员的“宠儿”,它们身上的很多化合物,可成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最终转为药品。据何剑峰介绍,科考队员即将从北冰洋入手,也为新药开发寻找第一流的“深海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