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旺广场的塔钟,永远定格在5月12日14时28分;
北川县城废墟上的挂钟,仍在“嘀嗒嘀嗒”走个不停。
时间没有停滞!震后两个月,灾区处处可见从头再来、重建家园的坚毅身影。
生命大救援,闪耀着生命至上、不屈不挠的人性光辉;
灾后大重建,贯穿着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发展主线。
重建决策“路线图”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生动写照
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抗震救灾期间,政治局首次就灾后重建作出部署。
就在前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北廊坊考察过渡房生产情况。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灾区调研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两个月来,中央领导到灾区现场和生产一线“穿梭办公”。来自基层的呼声建议,凝聚成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
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一项项重大决策及时作出。
22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一项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措施果断发布。
“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这是一项庄严的承诺,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恢复重建,法制“领路”——
历史将铭记这部特殊的条例。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部针对一个地方震后恢复重建的行政法规。
一部“汶川条例”,彰显法治力量,体现人文关怀,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制度动员,合力支援——
“一省帮一重灾县”。按照新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19个省市分别对口援助18个四川受灾县市和甘肃、陕西两省受灾严重地区。
在庆祝建党87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总结提出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短短24个字,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升华和时代精神的凝聚!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党和人民正是靠着这一伟大精神,赢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从帐篷应急到板房安置
——“新家”让群众燃起新生活的希望
安置!安置!——特大地震灾害过后,世界罕见的难题摆在中国政府面前:
4600多万人受灾,比北欧5个国家人口的总和还多;
1400多万人需要转移安置,相当于瑞士总人口的两倍多;
“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帐篷!帐篷!——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群众急需遮风挡雨。
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
各地紧急行动:机器不停运转,车间彻夜长明。
防疫!防疫!——在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部署下,中国和疫情赛跑始终领先:
消杀防疫面积40亿平方米,每人每天平均要完成1个足球场大小的消杀任务;
震后无大疫的记录,就这样顽强地一页页翻过。
板房!板房!——遮风挡雨的帐篷应急之后,举国聚焦受灾群众的板房安置。
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安排专项资金,紧急部署,为灾区首批建造100万套活动板房。
8月12日前,四川将全部解决受灾群众过渡安置问题。
家园在重建,希望在升腾。历经劫难的灾区人民,心头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同一段路,20次阻断
——灾区“生命线”的抢通从未停止
从都江堰到映秀,从北川到汶川……一条条公路在血汗中刚被打通,又被余震、塌方阻断。
特大地震,摧毁了2.2万公里道路,2900多座桥梁倒塌,27个隧道受损,灾区交通线瘫痪。
通路!通路!温家宝总理震后第一时间的叮嘱犹在耳边。为了千万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两个月来,确保生命线畅通的决战从未停止!
震后56天,四川省干线公路,仅剩下映秀镇至耿达乡等三处断点。254个交通中断的乡镇,仅剩下8个
“硬骨头”。
通电!通电!“路通到哪里,电就送到哪里。”——这是2万多名电力施工和抢险队伍立下的“军令状”。
震后两个月,除受灾特别严重的北川、汶川两县要结合重建安排电力供应外,其他受灾严重县市的电力供应基本恢复。
通水!通水!特大地震,严重影响575万人的饮水。
抢修,新建,分散供水,流动送水——震后两个月,受灾群众的饮水困难全部解决。
通信!通信!应急通信车一台台开赴灾区……震后两个月,21个受灾县的451个乡镇已全部恢复公众通信。
3个月救济期后怎么办?
——就业,灾后重建的民生之重
大地震在夺走近7万生灵的同时,也使数百万灾区群众失去工作岗位。
“大力开展就业援助。”6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业援助被列为灾后重建的重要议题。
时隔两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又为灾区就业援助“上弦”。
一时间,举行企业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群众参与重建、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扶持群众自主创业——各种灾区就业促进行动接连不断。
截至目前,川、陕、甘三个受灾省,已与19个对口支援省份签订20份就业援助协议。今年9月底前,相关省市承诺向灾区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月24日。来自重灾区的30多名川妹子,一路唱着《从头再来》,挥泪踏上开往北京的T8次特快列车。
恢复生产,发展自救
——灾区人民用双手开创未来
5万多公顷耕地被毁,2万多家企业受损,数千家工厂停产……一双双灾区群众的眼睛在期待,又一大考验摆到党和政府面前。
“自力更生、国家扶持、社会援助”。针对恢复灾区生产,中央提出了明确的方针。
7月4日,四川省农业厅宣布,大灾之年喜获丰收:粮食增产1亿斤,油菜子增产超过3亿斤!
重灾区绵竹市。6月5日,政府帮助一家企业办起
“帐篷商店”。一花引得百花开。到7月6日,全市5500多家商业网点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东方汽轮机厂是距震中最近的大型企业,受损严重。员工奋起自救——5月20日,灾后首批风电机组发往山西;6月20日,八台工业汽轮机下线发运……
恢复生产,需要灾区自力更生;但政府扶持和全国支援必不可少——
颁布条例,制定政策,700亿元中央财政基金火速下拨,19个对口支援省份慷慨解囊,数百万建设者不遗余力。
政策效应正在显现。到7月8日,四川省因灾停产规模以上企业有83%恢复生产,商业网点超九成恢复营业。
规划未来、重建家园
——用科学精神给灾区持久关爱
5月2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在列车上成立。
“震后三个月完成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这个“硬任务”何其艰巨。
国土、规划、环保……灾区所有政府部门在行动;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原,要让灾区走上科学发展之路。”7月10日,20多位专家将来自40多个部门的建议汇总,完善《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草案》,上报后将与各部委衔接。
百万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实行移民,总量超过三峡移民。
灾区基础设施,只恢复到“生命线”的标准,要建成“发展线”还需几年。
近500万间房屋倒塌,建筑垃圾数亿吨,如何循环利用,是一个紧迫课题。
60个日日夜夜,我们更加坚信:巨大的自然灾难,最终会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
(据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宋振远、陈二厚、张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