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大四女生梅拉尼·桑德巴奇凌晨两点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惊奇地发现机场竟然有奥运志愿者的身影。她说:“奥运志愿者简直无处不在!我也能像他们一样。”
桑德巴奇是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中的一员。
北京奥组委介绍,292名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已经全部到岗,而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的海外志愿者总共有近千人,他们全部将于7月20日前抵京“上岗”。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大聚会,是全人类的共同节日。北京奥运会吸引着前所未有的关注,众多国际志愿者满怀热情与梦想来到北京,倾情为奥运会服务。在他们眼中,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一种享受,是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了解真实中国的一次良机。
奥运会是终极的,每个人都应该尽情享受 北京奥运会的国际志愿者们将从17日开始陆续进驻各个场馆。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在华工作的商务人士,无论是“中国通”还是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人,这些国际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奥运会是终极的、充满爱的大派对,作为一名志愿者,每个人都应该尽情享受。
乔舒亚·耶尔高是“水立方”的媒体运行志愿者,这个来自澳大利亚的金发小伙告诉记者,澳大利亚人对运动都很狂热,2000年他在伦敦,但一到半夜就打开电视看悉尼奥运会,兴奋得夜夜失眠。
“早就听说北京为了办好奥运会,在基础设施、场馆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次可以体验一下了。”他说,“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7个星期,奥运会是个充满爱的大派对,每个人都应该尽情享受!”
桑德巴奇在悉尼奥运会时是一名普通观众,而在北京奥运会时已经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说,奥运会能给人一种“归属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同一个赛场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非常期待再次体验到。”
来自爱荷华大学的卡梅伦·柯克尔告诉记者,奥运会给他最深刻的记忆是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18岁的美国女子体操选手克丽·斯特鲁格在团体赛中大放光彩,震撼了所有美国人的心。
“她上场的时候脚踝受了严重的伤,但还是强忍住巨大的痛苦,完成了动作,帮助美国队拿了金牌,当时我太感动了!”柯克尔说,“对我来说,奥运会就是终极的。”
也是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尼日利亚裔的爱荷华大学志愿者伊莉娜森·俄亥莫巴爱上了奥运会,当时她才10岁。而在北京,她将以志愿者身份走进奥运会网球场馆。
“真高兴能看到世界上各种文化、各个国家的人因为奥运而走到一起,”她说,“尼日利亚人也会来!”
墨西哥志愿者孔来说:“我认为给别人提供帮助是非常好的,中国给予我们很多,我很希望能跟别人分享,并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如果其他人有需要的话,我会尽我所能提供他们想要的。”
志愿服务是一种快乐,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来自非洲贝宁的夏思唐精通英、法、中、意四种语言,目前在中国从事贸易工作,被称为“中国通”。听说北京奥运会需要国际志愿者时,他二话没说就放下工作前来应征。
他们在主新闻中心要搬运沉重的设备、器材,还要为记者提供细致的服务,但是夏思唐说:“说累倒不累,是一种快乐。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可以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
和夏思唐一样,许多国际志愿者把为奥运会服务看作一次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能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得到快乐与收获。在北京奥运会招聘国际志愿者时,报名的外籍人士达2.2万人,他们让北京奥运会更加凸显“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理念。
媒体运行志愿者大部分是引语记者,他们要在比赛中记录赛事的重要节点,并在混合区采访运动员,将他们的直接引语提供给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这样的工作不但艰苦,而且充满挑战,但是志愿者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摔跤馆的安德鲁·巴斯曼为了当好志愿者,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汉语。“我要尽我所能帮助别人。”他反复地说,“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纽卡斯尔大学的桑德巴奇将参与柔道和跆拳道馆的志愿服务,这两项运动对她来说很新鲜。“熟悉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已经准备好好学习了。语言就有点难啦,不过我正在努力。”她说。
对来自爱荷华大学的美籍华裔关健来说,语言就不是难事了。他在北京长到7岁才随父母移民美国,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不过,他觉得在应聘和培训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个皮肤黝黑、笑得非常憨厚的小伙子介绍,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都经过了笔试、面试的筛选,需要具备必要的国际新闻写作技巧和体育知识。
爱荷华大学从2006年就开始志愿者的招录和培训工作,而向北京奥运会输送媒体运行志愿者的高校总共有8所,分布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志愿者绝大多数是新闻或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不少人还有在西方新闻机构实习的经历。
我想看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在来北京之前,纽卡斯尔大学的阿比·赖特就已经阅读过许多关于中国和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但是想亲自了解更多,她说:“我想看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根据纽卡斯尔大学志愿者的行程安排,11日至14日,他们要游览长城、颐和园等北京名胜,还要去参观北京的农村,以及北京排水集团,要亲眼看看北京怎样处理污水。
显然,担任奥运会志愿者的北京奥运之旅,将让这些国际志愿者,包括其中从未到过中国的人,更多地了解北京、认识中国。而中国文化是他们了解中国的“重头戏”,志愿者们有机会去学习汉语书法,去最负盛名的长安大戏院一赏京剧,或者到街头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
在清华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柯克尔和毛笔、宣纸“搏斗”了一上午,结果写出的草书“龙”字还是更像涂鸦。
“我们大学里有中文课,但是没有人教书法,所以今天有机会我就要充分把握。”他说,“我热爱中国和东方文化,它们的创造和想象方式与西方是如此不同。”
爱荷华大学的志愿者则已经在首都尝遍了烤鸭、担担面和宫保鸡丁,还在一家西藏餐馆体验了青稞酒和藏族风情。住在清华大学的志愿者马库斯·舒尔茨还去体验了一下北京的夜生活,结果第二天说话时变成了“鸭公嗓”,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喝酒喝高了,我喊了一晚上。”
耶尔高对北京感觉非常不错,不仅仅因为他喜欢夏天——7月的澳大利亚正一片寒冷,而此刻的北京正是盛夏。“北京绝对是可爱的!每个人看上去都那么友好,热情有礼,笑容满面。”他说,“有些人说北京污染很严重,我觉得没有这么差啊。我没法对此抱怨。”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弗里茨·克罗普说,“他们将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奥运会条件下获得宝贵的经验,而且还可以进行一次文化之旅。”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