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连旗
编者按
按照市委的总体要求,我市正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潘作良同志学习,争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好党员好干部,争创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好集体好部门活动。本报从即日起适时刊发有关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和党员个人的系列体会文章,为推动“双争”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冯连旗同志撰写的《他用行动回答了时代命题》文章从“时代需要”的五个层面,丰富和深刻地阐释了“作良精神”的时代内涵。
今天,本刊将这篇文章刊出,以飨读者。
原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同志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后,广大的党员干部正在深入学习他“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和“奋力拚搏、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辽宁省委追授他“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优秀信访干部”荣誉称号;沈阳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应该说,潘作良普通且平凡,既不是重大事件的代表,也不是创造壮举的英雄,却为什么在辽沈大地乃至全国产生强烈的反响,引起全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遍遍解读着潘作良的先进事迹,感佩之余,思考更多的是,那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特质,尤其是这种特质回答的又是什么样的时代命题?
时代需要忠诚于党,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党员干部
当代中国正处在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忠诚于党,为理想信念而决绝前行的党员干部,迫切需要广大百姓对我们的党始终无比的信赖,抱有心理的认同。就民众而言,这是一个呼唤信仰的时代,就共产党员来讲,这是一个必须坚守党性的时代。党的十七大确立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构成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代社会,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潘作良的先进事迹带给我们的思考将是久远的。作为一名基层的信访干部,他用坚定的党性、崇高的品格与时代的主流精神同频共振,每一步都走得很从容、很坚定、很精彩。他用信仰引领行动,用党性成就人生,用一桩桩看似平常却又极不平凡的事迹,谱写了一曲曲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华彩乐章。他的身上,体现了当代中国主流精神、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与坚守;他的先进事迹,诠释了党员干部怎样才能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怎样才能成为为人民谋福祉的忠诚实践者。
潘作良是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好干部。好就好在他把这种对共产党员的崇高要求,见之于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踏实与认真;见之于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忧患与勤勉;见之于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质朴信念与忠诚。还记得,潘作良离开的日子,辽中县飘起呜咽的细雨。低沉的哀乐,诉说着两万多自发送行的干部群众不尽的思念。悼念隆重,泪雨倾盆。这种悼念始于敬重,这种泪水源于心声。这个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感人场面,昭告世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潘作良这样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好党员;昭告世人渴望甚至苛求先进典型的广大民众,打心眼儿里认同了这位视人民为父母的好干部,打心眼儿里产生了爱党信党的时代共鸣。
时代需要为党分忧、倾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党员干部
创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我们党为中华民族勾画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景。和谐,意味着人们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和谐的表现。同时,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维护稳定既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潘作良深知稳定是和谐之基,稳定位和谐之首;深知当今社会人民内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各种矛盾尤其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亟待化解;深知在国家“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时期,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坚守的本分。按说,作为在辽中县土生土长,有着22年基层工作经验,有资力又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在仕途的选择上是多向的。可面对组织的需要,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基层信访局局长的岗位。上任后,他把信访工作看作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阵地,他的办公室永远是一个“小集市”,谁有不平事都找他唠唠掏心窝子的话。上任一年零八个月,他亲自接待上访群众3848人次,办理重大疑难案件107件,息访104件。数字无声,大爱无形。信访大厅,见证了社会和谐因素的生长,见证了潘作良为党分忧、倾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赤子之心。潘作良是我国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产生的信访工作的优秀代表,他的优秀品行折射出维护稳定高于一切的时代强音。
时代需要关注民生,千方百计为民解难的党员干部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指出:“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的重视。然而,民生问题在历朝历代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是毛泽东倡导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小平同志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日益深入人心。
民不富,国不强;民不宁,国不安。正是深谙此理,民生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正受到党和政府的格外关注,而且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民生”写入报告,标志着民生问题已经提到了战略高度,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核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才能满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客观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才能最终检验和提高党的执政成效,进一步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潘作良正是处在全党、全社会普遍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疾苦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为民解难”的时代先锋。他忧民之难,想民之苦,既有“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宏愿,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躬身践行。“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但老百姓过的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要把他们的事当作天大的事。”这是潘作良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潘作良短暂人生的工作写照。300多个辽中县老知青,退休后老保待遇迟迟得不到解决,潘作良接手后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每人每月享受了650元的生活补贴,作良辞世,50多名年届六旬的知青代表在殡仪馆守灵三天,跪哭亲人;满都户镇东刘家村农妇齐静的女儿在县城一家小医院剖腹产时被切除了子宫,官司久拖不决,潘作良得知后亲自动笔,讨要“说法”,使她得到了17万元的赔偿金……潘作良把党员干部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而又难能可贵的生动实践,在为自己赢得群众认可的同时,也为党赢得了口碑。
时代需要以人为本,始终以为民谋利为己任的党员干部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足现实国情,放眼世界大势,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在对当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执政理念。其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本质内涵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我们党取得政权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同样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过去常讲“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其实仔细想来,民主民主,由“民”作“主”。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清醒地认识所承担的职责,多为老百姓积极主动地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的和谐环境,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潘作良如此赢得群众的根源,在于他始终站在“为民谋利”的出发点上,把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转化成具体鲜活的工作实践。他置身信访这个各种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真心为群众谋利益。当地百姓爱戴和拥护这个朴实的好干部,维护权益的群众也交下了一个“当官的好亲戚”。辽中县许多群众手里,都有潘作良给的手机号,一有闹心事,甭管白天黑夜,准能找到他,有时一唠就是一、两个小时。上访户白桂荣的丈夫被人打后致残,不久去世了,儿子因意外事故摘掉了脾,家庭一贫好洗。潘作良不仅跑前跑后帮忙协调,到县、市两级民政部门为她争取救济款,而且自掏腰包帮她解决种地困难。当得知71岁的马仁权老人失去了右腿,潘作良协调县民政局,为其解决了代步车,又与“残联”联系,给他安上了假肢。老人逢人便讲:“潘作良可亲,共产党真好!”
时代需要恪尽职守、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的党员干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十七大报告对此又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反映和体现。执政方式和行政行为的改变,带给党员干部一个应予求解的命题:既然党开始突出强调为人民执政的时代职能,党的成员必须把强化职守意识、敬业意识和奉献意识作为根本的着眼点和着重点。
对于拥有更高政治和品德素养的党和党员来讲,实践这些要求,意味着要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怀着使命感做人做事;意味着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乃至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意味着要挣脱名缰利锁为神圣的事业而甘愿付出。当党员干部建立并坚守着这种价值取向时,一种重要的价值判断便驻存于灵魂深处:不是被人要求我这样做,而是我应该这样做;不是政治要求迫使我这样做,而是道德基础迫使我不能不这样做。这已经是我们从潘作良先进事迹中所深刻感知到的。正是因为他心中崇尚如正直、诚实、友好、善良、自律、勤奋等美德,所以当他面对群众疾苦的时候,心中总会充满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和责任。以这种价值取向为精神支撑,他才能够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在平凡的岗位焕发出人生光彩。
潘作良作为时代的杰出代表,所体现的本质精神,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正确取向。将潘作良精神置于振兴沈阳的大潮下,必将更进一步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