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松
“看到下雨我就急,群众帐篷里又可能进水,附近山体也可能滑坡。”7月12日,在汶川县龙溪乡村民集中安置点,乡党委书记刘国平说:“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搭建过渡房,确保群众有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
龙溪乡群众的转移安置点上,在乡党委、政府的帐篷周围,9个村支部、村委会的帐篷上,高扬着党旗和国旗。
联合村村民余知君说:“地震发生到现在,刘书记和其他乡村干部,始终和我们在一起。”
抬也要将伤员抬下山
“5.12”灾难突如其来。震后不到5分钟,刘国平马上带着10多名干部赶到附近的龙溪小学。300多名师生在第一时间被转移。
震后不到半小时,龙溪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火速赶赴村寨救人。”这是指挥部发布的第一道命令。
下午4时,刘国平和乡长周光辉等几个党委成员分赴各个村寨。刘国平带人向离场镇最远海拔最高的大门村寨挺进。冒着余震,顶着飞石,他们终于在凌晨进入村子。
“刘书记和乡干部来了!”受灾群众心中有了主心骨。“当务之急是救人,抬也要将伤员抬下山。”刘国平迅速组织乡村干部们一边安置受灾群众,一边将十几个重伤员,用临时担架4个人抬一个向山下转移。
村寨通往山下的所有道路被损毁。“刘书记,放我下来,我能自己走。”赵显文在地震中腿骨骨折,躺在担架上,看着刘国平等人抬着自己艰难前行,这位老农热泪盈眶。“不行!你自己走下去,这条腿就完了。”刘国平气喘吁吁地回答,脚下却一刻不停。天亮后,他们终于到达乡医院,在做完简单处理后,伤员们被迅速送往县城。
党委政府在群众身边
6月17日,龙溪乡党委政府接到命令,“龙溪乡次生灾害严重,雨季已至,泥石流随时会吞没龙溪,全乡5036人必须在3天内全部转移。”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大迁徙拉开序幕。
在龙溪乡党委政府带领下,全乡群众不到8小时,就全部撤离到山下绵篪镇板桥村安置点。
群众在哪里,党委政府就在哪里。当天,在板桥安置点,龙溪乡党委政府的牌子树起来了,同时提出要求:“乡、村、组干部必须与自己所在地的群众生活在一起。”
群众的吃、喝、拉、撒成为工作的中心。当天,集中供水车来了,不到5天,供电和集体厨房等设施也修建起来。陈明凤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居住在安置点的一个帐篷里。乡政府为她每天发了大米,“政府很关心我们。”
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把重建家园也放在重要位置。每天,他们组织人手和机械回乡修建垮塌的公路。从灾后至今的短短两个月时间,已经修通联合、马山等村的通村公路20多公里。生产自救也被提上工作日程。截至目前,乡上已经组织抢收花椒、土豆上千公斤;补种玉米、荞麦近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