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周呈思
“两型社会”方案获批前夜:武汉兵分11路全面突进
“大家看,市委办公厅给我的工作安排表,反面是我以前用过的讲话稿。”7月11日,在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专题研讨班上,市委书记杨松拿起一张纸,展示给120余位参会的干部。
|
“建设‘两型社会’,一次性的东西今后要少用。”杨松提高了语音。
研讨班是为即将获批的“两型社会”方案预热。经过多轮修改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总体方案》将于近期获批,武汉确定的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11项重点工作,亦将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记者了解到,《方案》和11项重点工作规划均突出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提出武汉要在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从体制上率先突破。杨松亦强调,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探索,找到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钥匙。
11项重点工作
根据武汉市政府发布的“近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工作及要点”(下称“要点”),该市从11个方面入手,勾勒出近几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雏形。
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滨江滨湖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及使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全面实施城市节电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在农村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创建活动。
据记者了解,在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建设上,武汉市下了大手笔:年内将出台垃圾回收办法建成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青山、洪山、新洲3区规划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20家循环企业、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同时,建立市级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每年增列不少于5000万元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多位专家呼吁的《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也将于年内出台。
一直被寄予厚望的金融证券改革方面,武汉市将争取开展基础设施证券化试点、社保基金用信托方式投资产业试点;同时争取核准发行市政建设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另外,促使更名后的汉口银行在武汉城市圈内外各设立1家分支机构,推动武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发展,筹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争取批准设立小额贷款组织。
针对生产要素中的土地,武汉市政府明确,将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开展实施农民宅基地换房试点,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以土地换社保、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
在公共交通方面,武汉市将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全市停车场布局。同时,研究实施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研究开发导航系统、智能信号灯,发展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提高公交智能化水平。
厉兵秣马突围
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龙头,武汉将在“两型社会”方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武汉市各职能部门纷纷厉兵秣马,找准工作突破口。
据记者了解,武汉市正在紧锣密鼓申报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据该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清华透露,这个正在申请的开发区定位于循环经济。开发区获批将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形成辐射全国的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心,并期望以此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的环保产业之都。
王清华称,武汉市将研究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和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企业。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武汉市拟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其中一期规模初步考虑为50亿元。
在此次研讨班上,武汉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将试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循环经济实验区内企业间能源共建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施增值税优惠;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
武汉市国税局人士则称,提倡通过费税改革保护环境,即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税,环境税的税目可包括大气污染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水污染税和垃圾污染税等。
武汉市城管局指出,全市有望在2010年前后建成7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届时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95%以上。同时,将融资兴建餐厨垃圾处理场,试运行建筑垃圾处理场,逐步建成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为主,处理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和粪便、医疗垃圾等为辅的多元化垃圾处理系统。
武汉市国土房产局透露,将采用“全域武汉”的理念,实行区域内土地集中征收和农用地集中转用。即在城市圈范围内,根据城市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利用计划,综合考虑各地的产业布局、用地需求和整体开发利用时序,编制实施统一的区域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直接对集中发展区块分配指标,统筹安排圈内的建设项目用地。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周呈思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破题
7月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利红在武汉市环境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透露,湖北省人大已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促进条例》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
参与立法调研和法规起草的高利红说,《条例》将对“两型社会”建设有战略指导意义,今后将成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的“小宪法”。
立法破题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省人大常委会在制定2008年度立法计划时提出此《条例》,并将其列入本年度的立法预备项目。
5月,省人大正式将《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委托给专家组,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牵头负责。6月,专家组对武汉、黄石、咸宁、仙桃等四座城市进行了调研。
“目前调研工作已经完成,专家组正在征求各方意见。”高利红对记者说。
省人大法规工作室的人士表示,《条例》目前还在论证研究阶段,将“适时提交常委会审议”。地方审议通过之后,还要报请国务院批示。
“等到国务院批文下来后、省政府提请议案之时,《条例》才算正式进入立法程序。”上述人士解释。
受立法步骤影响,《条例》目前暂无具体出台时间。但省人大方面表示,即使今年不出,也不会耗时太久。“因为《条例》出台的意义非常重要,时间也很紧迫,专家组和立法者肯定会认真对待。”
一旦《条例》获得通过,武汉城市圈将拥有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法律平台。
而接下来,一个宏大的立法蓝图将全面展开。
高利红对记者说,届时以《条例》为基础,一系列建立在武汉城市圈层面上的配套立法将提上日程,内容涉及区域规划、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市场体系、政府创新和社会民生等六大方面。《条例》从宏观上、战略上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指引,为其他单行法的制定在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等方面提供指导。
“简单来说,就像是《宪法》和《物权法》的关系,前者从宏观上提出财产保护,后者则从专业角度上给予立法保证。”高利红打比方。
制度空间
生活在“1+8”城市圈里的人们发现,相比以前,他们有了更多的迁徙自由。
近日,9座城市签署协议,彻底打破圈内人才流动门槛。这被视为圈内户籍制度破冰的第一步尝试。
7月3日,湖北省工商局发布《武汉城市圈市场准入一体化试行办法》,在全国率先推出“异地冠名”。武汉省城市圈内的市场主体将在登记年检、流动迁移等方面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和服务。
事实上,“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早已提速。今年年初,湖北省长李鸿忠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武汉城市圈要从观念更新入手,着眼于体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秦尊文负责起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方案及实施规划。他认为,《“两型社会”促进条例》的出台应该放在制度创新的背景下来观照。
秦说,“两型社会”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行的方案可以借鉴,只有大胆解放思想,充分用活用足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权。
高利红亦认为:“只要不违法都可以大胆尝试。”
但湖北省人大的有关人士表示,跟我国第一批特区相比,武汉城市圈的自主立法空间不大。
“肯定不能和深圳相提并论!”上述人士认为,深圳的地方立法得到了全国人大的直接授权。相比之下,武汉城市圈没有预留出足够自主的立法空间。
本报记者 钟良 实习记者 周楠
“市场一体化将成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
“武汉城市圈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进程中,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作为重点,并力图在城市圈内实现市场要素共通。”最近,本报记者就湖北省建设“两型社会”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专访了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周先旺。
《21世纪》:武汉城市圈如何实现市场要素的共通?
周先旺:总体来讲,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可以概况为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同时我们还在探索武汉经济圈内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同城通讯、城际轨道交通等的一体化。
在市场要素共通上,目前武汉市商业局已经成立了推动城市圈流通协作的领导小组,同时建议各地也成立类似的机构,加强组织协调。还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到区域内生产基地、生产厂家采购工农业产品等措施实现市场共通,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另外,还想通过发展连锁,在区域市场信息上构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在工商部门注册都可以挂武汉市的名称。但是由于税收涉及到各地的利益,推行的难度还是很大。另外,目前城市圈内也在推行“干部互挂”,目的就是通过干部流通熟悉城市圈的整体情况以促进一体化建设。
《21世纪》:你说到武汉城市圈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上一体化。请问城市圈是如何根据区域特色实现结构优化的?
周先旺:《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中提出,武汉城市圈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进程中,工业一体化布局采取点—轴发展模式。点以武汉市为主中心,黄石市为副中心,其他7个城市为次中心。轴分为长江及沪蓉高速公路、京广线与汉丹线为主轴,京九线发展为辅轴。实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
《21世纪》:在产业结构布局上,武汉有什么考虑?
周先旺: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的要求,湖北将建设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等10大产业链,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50个产业集群。现阶段重点建设已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金属制品、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纺织、建材、服装、造纸及包装、食品、饮料等15个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