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家开发银行将于近期正式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20国开行改革或将进入关键时刻。
|
虽然国开行方面尚未发表正式消息,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国开行将于近期正式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去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国开行将在三家政策性银行中率先进行改革。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国开行改革的总体方向由此得以确立。
随后,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工作小组,由人民银行牵头、财政部、银监会、商务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参与起草改革方案,确定国开行改革的具体操作路径。
然而,近一年半时间已经过去,关于国开行改革的整体方案仍未正式披露。
注资→剥离不良资产→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被视为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必经步骤。国开行改革会否遵循这一路径?如果回答为肯定,那么“正式挂牌”是否意味着“引进战投”、“上市”等后续改革行动也将提上日程并于短期内全面启动?
重重疑问
今年春节以来,已有消息人士陆续透露,有关部门已正式批准国开行改革总体方案。消息人士称,国开行未来定位为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还可以做投行和投资业务。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成立股份公司,并可择机上市。
然而,时至今日,关于改革的整体方案仍未经任何官方渠道正式公布。
因此,围绕国开行改革,关于其性质定位、业务范围、发展前景、资本金来源、金融债定位等问题存有诸多疑问。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只有待改革的具体方案正式公布后才能完全明确。
“全面商业化运作”是中央给国开行改制定的方向,但这和完全转变成商业银行之间不能画等号。国开行改革后,究竟是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抑或是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还是彻底转型为商业银行?
长期以来,对国开行“双轨套利”的指责不绝于耳。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国开行确实可以国家信用做支持,用较低成本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借短贷长的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若转为彻底的商业银行,上述优势是否会消失殆尽?可见,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商业化运作,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多年以来,国开行一直在平衡市场化与政策性银行本色之间的关系。2007年国开行主动从宏观调控的大局出发,严控贷款规模,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新增2487亿元,增幅12.4%,与同期金融机构的抢放形成鲜明对照。此外,国开行还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作为唯一一家银行,国开行荣获了人民网2007年年度“人民社会责任奖”。
在政策性银行时代,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服务,推助国家产业政策落地,这些都是国开行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一旦转变为商业银行,这些职能是否会发生完全或一定程度的转变?国开行原有的政策性银行本色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
关于国开行改革,这是另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则性问题。
国开行若转型为商业银行,还有许多重要的细节问题尚待明确。如股本来源和股权结构如何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境内的还是境外的,企业性值得还是金融机构?是否以上市为目标?业务拓展是全面开花还是有所侧重?未来是否能吸纳个人存款?
在改革的疾风骤雨来临之前,上述问题将不会得到明确且完全的解答。
争议国家信用
国开行改革涉及的另一根本性问题是——商业化转型后,原本享有的国家信用能否存续?
与一般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存款所不同的是,国开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在债券市场发债。作为中国债券市场中仅次于财政部和央行的第三大发债主体,国开行转型后是否能依旧享用准国家信用,关系着其能否在债券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融得资金。
按照银监会现行规定,长期信用评级为AAA到AA-的商业银行,其发行金融债的风险权重为20%,评级为A+到A-的,其风险权重计为50%,BBB+到BBB-的则计为100%。国开行因享有国家信用支持,其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被计为零。由于购买主权级债券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会发生占用,国开行债券受到市场欢迎。
然而,受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影响,投资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变化,其投资行为更加谨慎。2007年1月,由于受商业化转型传闻的影响,国开行第一期金融债遭遇市场冷落,最终发行利率高达3.5%,高于市场预期40多个基点;2008年1月,国开行发行的两只金融债券均因认购不足而延期发行。而最近发行的200亿元5年期浮动利率金融债,由于投资者心态谨慎,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其利率为一年定存利率再加75个基点,高于此前的市场预期。
国家信用存续与否已经影响到国开行的筹资成本。全面商业化改革后,国开行金融债是否还能够享有准政府信用?学术界及业界对此存有较大争议。
部分专家认为,以政府债信支持下的市场化发债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以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等为代表的各国从事战略性中长期业务金融机构的普遍做法。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仅靠金融机构的自身债信持续实现中长期业务的先例。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确定国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开行的改革不应影响其金融债信用的连续性。
而另外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国开行商业化改革后可以兼顾原有的国家战略目标与自身的商业业绩目标,而且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形象和经营业绩来发债。
由于涉及到金融市场稳定,多数专家同意,国开行向商业银行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论其国家信用是否能延续,都应保持国开行金融债信用的连续性。
十年磨一剑
1994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开行得以设立。
国家组建国开行的最初目标为,以集中必要的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投资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加强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两基一支”是为其设定的主要政策性任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金融环境的变迁,国开行的角色扮演越来越边缘化,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延伸功能的历史使命已基本结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加大,财政逐渐有能力替代政策性银行部分工作。
此外,中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需要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的产业,现在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行业,其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争夺的热点行业。与此同时,国开行的业务也开始越出“两基一支”的传统领域。
因此,2005年中期,央行提出,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对其职能定位进行动态调整。
而早在管理层酝酿政策性银行改革之前,国开行已经开始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自1998年以来,国开行积极进行开发性金融的探索与实践,坚持自主经营、市场运作、自担风险,实现了由政策性金融向市场化的转轨和发展。目前,该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全部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已具备商业化改革的条件。
连续几年来,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始终保持优异。截至2007年底,国开行总资产2.83万亿元,贷款余额2.25万亿元,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54%和0.59%,连续16个季度实现“双降”,累计本息回收率99.62%,连续32个季度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终于确立了国开行“全面商业化”运作的改革方向。就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中央汇金公司决定向国开行注资200亿美元。
此后,改革的进程似乎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么快。然而无论如何,对于首家全国最大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人们将翘首以待。(记者 周萃) 来源:中国《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