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7月16日电(王志华、衡新、刚洋)1989年,江苏省镇江市大港敬老院刚刚组建时,武警镇江边防检查站监护一中队官兵就走进敬老院,开始了“向孤老献爱心”活动。20年来,官兵们把每周五定为“敬老服务日”,陪老人们唠嗑、拉家常,为老人们唱上几首歌曲,帮老人们理发、检查身体、洗洗衣服、捶捶背……上周五,官兵们再次来到敬老院时,院内充满了家庭般的温馨。
一辆洗澡运输车 敬老院常年住着30多位老人,大多膝下无儿无女,晚年生活多有不便。
赵大爷常年瘫痪在床,两年没有好好地洗过一回澡。一个晴朗的下午,战士们将一辆三轮车推到了敬老院。听说战士们要带自己去浴室洗澡,赵大爷一个劲儿地摇头:“不去、不去,脏死了,我怎么能让你们给我洗澡呢?”“没事,赵大爷,你就把我们当您的儿子就行了,走吧!”战士王益连忙开导老人。
战士们连抬带扶,把赵大爷从床上移到三轮车上,又拉到了当地港务总公司浴室。他们一个抱着老人,一个用水冲,一个用毛巾擦,仔细地、轻柔地搓着、洗着,从下午一直洗到天黑。
旁边洗澡的浴客问赵大爷:“这几个小伙子是你的儿子啊?”
“是啊”,老人眼含着热泪回答道,“是我的"亲儿子"”!
回来后,中队战士特意将三轮车进行了改装,经常将敬老院内行动不便的老人带到浴室洗澡。去年春天,中队分来两个女学员。她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到敬老院,将高银之老奶奶拉到浴室洗澡。说起这事,高奶奶泪水盈盈:“有好多乡亲要帮我洗澡,我怕人嫌,没去。真难为了这帮兵娃子,亲生女儿也没有她们亲啊!”
一把爱老“雷锋剪” 早春的阳光暖暖地照进大港镇敬老院。一位“橄榄绿”理发师一手拿着推剪,一手拿着梳子,正在给一位刚刚入住敬老院的王大爷理发。
“谢谢你,多少钱?”理完时,老人轻轻地问理发师。
老人的问话引来其他老人们善意的笑声,“小孙每月都来为我们义务理发,不收钱的”。
这位小孙理发师就是监护一中队第8任理发员、一级士官孙政。老人们都把战士手中的理发剪称为“雷锋剪”。
监护一中队刚成立时,为了给战友理发,入伍前就是理发个体户的战士徐光嗣,特意叫家人将理发工具寄到了部队。大港镇敬老院组建后,徐光嗣把院内30多位老人纳入到义务理发的对象范围。徐光嗣退伍时,他的理发手艺和义务理发的传统被战士们继承下来,一直传到孙政的手上。
为王大爷理完发,孙政把围布上的头发茬抖干净,又系到100岁老人高银之老奶奶的脖子上。“高奶奶,跟上次一样还是修一修啊?”孙政凑近高奶奶的耳边,柔声地问道。高奶奶微笑着点了点头。敬老院里还有几位长期瘫痪在床的重病老人,孙政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仔细地为老人理发剃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中队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理发员换了一个又一个,剃头刀换了一把又一把,他们义务为老人理发的传统从未间断。不仅如此,战士们还为老人带去报纸、杂志,为他们送上知识和欢乐。每次理发时,他们主动与老人聊天,为老人解闷。
一块敬老蔬菜地 大港敬老院院子前面有一块一亩多的菜地,敬老院老人们吃的菜大部分来自这里。帮助老人们种菜,战士们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任务。翻土、施肥、播种、浇水、间苗……种菜的每一环节几乎都要经战士们之手。中队司务长王健伟回家探亲时,特意从家中带来了韭菜等蔬菜的优良品种,播种在敬老院的菜地上。
夏天的一个上午,中队排长王益民带领战士们正在敬老院屋后整理菜地。汗水早已把官兵们的迷彩服湿透了,又晒干了,露出一块块白花花的盐斑……
王益民的女友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了部队,性急的她独自一人找到敬老院。烈日下,看到王益民和官兵们干得热火朝天,从城里来的她虽从未干过农活,却脱下皮凉鞋,两把拽下袜子往凉鞋上一扔,一脚踏进了菜地里,与战士们一起干起了农活。汗水很快湿透了她的衣衫,但她全然不顾,脸上始终洋溢着迷人的微笑。
敬老院的老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连忙买来西瓜,送到地头。战士们没有吃老人们买来的西瓜,干完活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去了,给老人们留下的是一块块平整的菜地。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