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7日电 美国《侨报》7月16日刊发署名文章称,奥运临近,华人迎接和支持的热情接近沸腾。对外国政要出席北京奥运会,华人不能“一厢情愿”。各国政要并非奥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些嘉宾不出席,并不影响体育盛会的成败。
文章摘录如下:
北京奥运临近,华人迎接和支持的热情接近沸腾。越是热情高涨时,越需保持冷静,防止感情代替理智,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对待外国政要是否出席开幕式,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论调。例如,认为外国领导人出席的多少关系北京奥运的成败,用领导人是否出席开幕式来区分该国是否对华友好,将领导人出席开幕式的数量作为衡量中国强大到什么程度的标尺等。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其内容应当是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开闭幕式当然有盛大的文艺表演,但那是附加上去的,为的是添光彩。会间及其前后,赛场之外还有音乐、歌舞、戏剧演出和商业洽谈活动,那些也是利用奥运盛会“搭便车”,不属于运动会内容。至于政治,《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体育与政治无关”,重在发扬“公平竞争、重在参与、贵在荣誉”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目的在于增进理解、友谊和团结,为建设和平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奥运会的主角只能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官员、工作人员。当然,广大观众也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各国政要,则是嘉宾,既非主角,也非一般观众。尊贵的客人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他们并非奥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使有些嘉宾不来,也不影响体育盛会的成败。
既然奥运会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比赛,那么检验其成功与否的指标,首先应是体育成绩和体育精神,包括设置多少竞赛和表演项目,多少代表团和运动员出席,成绩如何,打破多少纪录,奥运精神体现、发挥得如何?其次是奥运会的组织、安保、生活、接待、后勤保障等,是否令各国体育代表团和广大观众满意。
奥运会自古以来就是和平友好的盛会,主办国要借此良机向全世界介绍自己,宣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建设成就,广交朋友;各国参赛者和观众也借此机会到主办国参观旅游,结交朋友,增进友谊。这些也是衡量奥运会成败的标准。
至于经济盈亏,那是主办国的事。利用奥运会开发商机,活跃经济,那是“副产品”,与奥运会本身的成败没有关系。
中国政府提出“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大口号,一方面是向国际奥委会作出庄严承诺,另一方面也是想乘机推进自身建设,向国际社会更好地介绍中国,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
对外国政要出席北京奥运会,华人不能“一厢情愿”,需要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何况国家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解释得相当清楚,中国欢迎外国领导人参加北京奥运会,但按照国际奥运会惯例,这并不是由中国出面邀请,而是由各国奥委会出面邀请本国领导人出席北京奥运会。因此,即使外国政要不出席,也不存在拒绝中国邀请的问题。
外国政要出席奥运会首先是为了鼓舞本国运动员的士气,其次是为了表达对全世界体育盛会的重视和支持,再其次为了表达对主办国的尊重与友好。即使不出席,原因很多,情况复杂。至于是否有的国家不出席北京奥运是出于对中国不友好,笔者以为,需要慎重考虑。
作为政要名人,出席奥运会与否虽然会有政治影响,但这种行为本身并非政治措施。判断外国政要是否友好,不能只看一时一事,需要多方面综合观察验证。而且外国政要个人的言行是否代表整个国家和民众,又是一个值得分析和验证的问题。(方焰作者系旅美华人评论家)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