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7月17日上午9:30,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张西明,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刘水明,军事科学院政研所所长、教授王幸生,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郭晓东做客新华网,围绕《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一书内容,与大家进行网上座谈,解答网友的提问,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共同探讨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许三多 一方面中央强调科学发展,一方面有些地方官员又看重GDP,这个现象怎么解释啊?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杨信礼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还强调,科学发展,这个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他特别强调科学发展的意义。
科学发展规定很多,内涵也很多。但是我想如果把它提升到一定的层面,就是这种科学发展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同时又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再说一下,就是既要符合规律,又要符合目的。我们所谓的符合目的就是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利益,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在有些地方、在个别领导同志那里,科学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楚。由于目的、价值取向不清楚,导致有些发展表面上是发展,而这种所谓的发展反而变成敌视人。比如片面地追求GDP,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地追求一些产量,我们在一些农产品、食品以及其他工业支撑品方面,存在着很多危及人的因素。发展本身是为了人,但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没有顾及到工人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条件非常恶劣,没有保障。
在发展目的上没有确立为了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样发展就不符合目的的。同时我们在发展上又有一些不符规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心理、生理的,生存的、社会的,整个社会看起来是一个整体,有经济、政治、文化,它是各种因素相互互动过程。另外,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过程,现在这个发展为什么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在发展上存在片面性、不协调性,片面追求GDP,为了GDP可以不顾一切。所谓协调发展,不仅要全面,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要协调发展,比全面发展要求更高。还有就是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容量,资源、环境、生态的支持能力相适应,就是人和自然变得和谐,简单的说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是因为有些官员片面强调GDP。
从发展观念来说,是发展观念的片面性,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增长就是发展。经济增长成为发展的唯一内涵了,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成为所有的任务。发展的观念是不科学的。同时,之所以过分看中GDP,我想与政绩的评价体系是有关系的。应该说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我们正在尝试逐步的建立一种科学的、完备的、多维的政绩评价体系,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当前,还要看长远,不仅要看城市,还要看农村,不仅要看显绩,还要看潜绩。
要用全面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去看待政绩、评价政绩,应该说我们正在逐步制定和完善这种政绩评价体系。但是这种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有的指标比较硬,有的指标比较软,GDP指标是显性的,这种指标比较硬。而其他指标,比如社会建设指标、生态建设指标、老百姓的幸福感等指标就比较软,GDP指标比较硬,其他指标比较软,这样就形成一种新的导向,个别官员片面地去追求GDP增长,其他要义、其他工作任务、其他方面的发展内涵被严重的忽视了。同时,之所以他们更看中GDP,与政绩评价相联系,干部选拔、任用的指标和要求,这个制度也有进一步健全的空间,政绩评价要全面,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也要全面。
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讲就是德才兼备。德和才表现在促进发展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创一种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人民利益、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能够保障人民经济文化权益的全面的、真实的政绩,用这种东西来作为考核选任干部的标准。由此看来,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这是一种理念,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观、方法论,它是一种原则,它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宏观的路数,但是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变成实际行动,变成经济社会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果,首先应该创新发展观念,要树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克服重物轻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一种政绩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当然,要实现科学发展还要进行其他改革,还要进行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在方方面面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