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羹《赤壁》
国内的归国内,海外的归海外。看大片《赤壁》如何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分享收益。
文|CBN记者?王雅
在成都武侯祠举办的电影《赤壁》首映式上,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把《赤壁》说成了《无极》,引来台下观众的窃笑和媒体的起哄,他本人在几分钟后才意识到错误。
|
《赤壁》号称耗资8500万美元,这相当于2.83部《英雄》、2.42部《无极》、7.5部《集结号》、2部《投名状》。不过,《赤壁》分为上下集、再加上将在欧美市场上映的90分钟版本,相当于两部半电影。这样一算,分摊到一部的成本也就没那么多了。
但这毕竟还是华语电影史上最巨大的制作。一年前,导演吴宇森和其制片人搭档张家振携狮子山公司从好莱坞挥师回国,几经曲折找到了中影集团,执手共话三国,双方一拍即合。
该影片的国内市场全权交给了韩三平,韩召集了橙天娱乐、CCTV电影频道、北京紫禁城影业等10多家或国有或民营的企业作为共同出资方加入该片,国内的收入都归这些投资者分配。
橙天娱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薇给《第一财经周刊》算了一笔账:如果国内的票房收入是1亿美元,那么与院线分成后,国内投资方能够分得到的大约是3000万美元;根据韩三平“国内3亿元票房就能收回投资”的说法,那么国内的投资额大概在9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剩下的投资均来自海外。韩三平与狮子山公司的合约不涉及海外市场,各海外投资公司都是单独与狮子山公司合作,分享该市场的收益。
《赤壁》的最大投资方来自日本,就是大约占50%投资额的艾娱乐有限公司。国内的市场就这么大,投资额大幅增加的话,就只能把眼光投向海外。吴宇森说了,拍《赤壁》的初衷就不是只给中国人看的,他要“给全世界讲三国的故事”。毕竟,这是一个在好莱坞的片酬几倍于内地的导演,毕竟,这是一个换了6人写了两年的剧本,是吴宇森做了18年的梦。
不过,这个“全世界”,此次主要还是在亚洲。因为三国的故事一直就风靡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从日本出产的关于三国的动漫、游戏产品中,可窥该国民众对三国故事的热爱。所以,艾回作为《赤壁》的最大投资方也就不难理解了。而鉴于欧美观众的认识程度,他们就只能欣赏90分钟的浓缩版。所以《赤壁》一片的融资范围在亚洲,欧美市场上是预售版权。
一部商业电影在开拍前就要确定其市场定位,然后据此确定制作成本和投资来源。比如冯式喜剧,其风格注定其难以走出国门,所以就不能够有太大的投资,不能够有太多的明星。而要照顾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的观众的古装大片就必须用明星,用最大的明星;用特技,用最炫的特技。张家振说,《赤壁》贵就贵在明星阵容、特技以及由于摄制人员众多、摄制时间漫长而带来的庞大日常开销。
《赤壁》放映时,观众也和观赏《十面埋伏》时一样不时爆发出笑声,不过,该片的喜剧效果却似乎是吴氏有意为之。片中的诸葛亮不仅英俊风流,而且有着后现代风格的幽默感。
“你在做什么?”
“我刚给鸽子洗了澡,正在给它们扇干。”
“天这么冷,你为什么还扇扇子?”
“我要不时让自己保持冷静。”
幽默是幽默,但意境却似乎跳离了中国古代,飞向了迪斯尼、梦工厂。
电影筹拍过程中,事故连连,预算也越来越大,迟迟无法开机,而韩三平要求奥运前必须上映。张家振最后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把电影分成上下集。这个办法让许多人大赞聪明,既可以重新融资,又可以缓解发行压力,票房也可以相应翻番。“这样也就不会浪费了请这么多大明星的钱。”张家振说。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下集的制作目前尚未结束,两集之间就形成了长达半年的空档。
《赤壁》(上)打破的记录不仅投资一项,其拷贝数量也史无前例—1400个左右。韩三平有命令:《赤壁》的拷贝数必须突破前人。电影在中国除了产业性质之外,还有文化事业的性质,命令是有用的,当然,对于《赤壁》这样的大片,不用命令,院线们也欢迎得很。
实际上,一部电影的赚钱方法绝不仅限于票房,还有许多可操作、可想象的空间—音像版权、人物形象版权、植入广告、贴片广告,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衍生产品。业内喜欢引用的数据是,在美国电影工业的总收益中票房收入只占20%。华语大片自《英雄》始,也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
植入广告在古装戏中难以想象,不过贴片广告还是大有可为。《英雄》的贴片广告收益超过了2000万元。《赤壁》的这部分业务由橙天娱乐集团的商务公司承担,据说业绩不斐。《英雄》当年就开发出了一系列衍生产品:游戏软件、剧本改编小说、拍摄过程的纪录片—《缘起》,等等。《赤壁》也不甘示弱,系列人物玩偶即将推出,音像版权和网络版权亦引起各方争抢。北京新闻发布会上,吴宇森羞答答地不肯说出自己妻子牛春龙即将推出的一本书的书名,该书其实就是记录了《赤壁》的拍摄过程。
这么大一个热闹,各路神仙总归都要凑一凑的,宣传面自然也就越铺越开。成都传媒集团投资《赤壁》,是该集团在电影方面参与的第一个全球项目,它们负责了当地的媒体统筹和首映式的推广,还安排明星们参加除首映活动外的其它赈灾活动;而《赤壁》和北京电视台的“利益交换”就是投资了1亿元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争取过来的:该台开设了5个配合该电影宣传的栏目,还专门投资拍摄了一部同名大型纪录片。
熙熙攘攘之中,中影集团坐镇中央。去年它们成立了营销分公司,首次把营销和发行两块业务分开。>>总经理蒋德富的会客室里,客人一拨又一拨。他说:“我们搞营销本身就是盈利的,不是一个宣传的概念,这个环节本身就挣钱。”财神就是那些赞助商们。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据《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统计:2007年,中国出产故事片402部,比2006年的330部增长了21.8%,居全球第四位。这样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5年。
但国产影片的票房表现仍处在“发展中”阶段。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33.27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26%,但其中的国产影片票房仅占总票房的54.13%,而实际上在该年成规模放映的188部新片中,国产影片有140部。2007年全国票房排名前10名影片中,国产影片只占4部。进口大片《变形金刚》的票房达2.8亿元,位居榜首,高出第二名《投名状》1亿多元。
“中国电影缺乏商业经验,是其目前的最大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说,在全球化趋势下,一国影片的出位与否主要看商业大片的作为。
天下尚未大一统,各路英雄都想扯起大旗厮杀一番。王薇说:“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片子。一是想做几部面向国内的中低成本片子,比如时尚类,可以做商务植入;另外也想通过海外融资,做大点的片子—当然和《赤壁》没法比。作为电影公司必须同时占据这两块,得到国内市场和海外融资渠道的认可。”
7月10日是星期四,《赤壁》上映首日,北京各大院线放映场次均占各家影厅的80%以上。据当天报纸报道,北京有观众在该片上映前三天就购买了零点点映的电影票,9日下午,拷贝还没有送达影城,买票的观众就已经排起了队;因为刚刚举行了全球首映式,10日零点,成都各大影院人气火爆,至10日凌晨,《赤壁》在成都取得了10万元票房;在上海,《赤壁》首日的上座率达到了9成以上;在杭州,几大影城的《赤壁》半价零点场收获了12万元,观影人次超过4000人。
据新浪娱乐7月11日的消息,截至11日中午,《赤壁》票房已经轻取2200万元,预计完整统计首日加点映的票房将在270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有望刷新国产大片首日票房纪录。
联系编辑:Zhangyange@china-cb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