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帝国背影
百岁高龄的邵逸夫提前为自己创建的娱乐王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谢幕礼”。
文|CBN 陆琼琼 王雅
邵逸夫为自己取的英文名Run Run Shaw可能真起了作用,他居然神采奕奕地“跑”到了101岁,并领着香港娱乐帝国TVB跑过了“不惑”之年。
|
具有传奇色彩的邵逸夫是TVB的创始人之一,但在1980年后他才正式入主无线,担任董事会主席至今。那时邵逸夫已经73岁,却依然对歌舞声色兴趣浓厚,打拳、跳舞、上夜总会样样涉猎,心态年轻而且头脑精明。
1985年有记者问邵逸夫,他主持的TVB保持不败的秘密是什么?邵逸夫的回答是“紧跟潮流”,他把他的经营之道比作女士选择高跟鞋,一会儿细跟,一会儿粗跟,美与丑的取舍只在于是否合时宜。
1976年7月19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刊出了一篇《邵逸夫访问记》的文章,称“他永远用两双眼来看一部电影,一双是艺术家的眼,一双是商人的眼”。
“电影大王”出于商业的敏感顺利地转型为“电视大王”,20世纪下半叶正是电影逐步衰落、电视走向辉煌的时代。1970年代末,他毅然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而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作为一个商人,邵魄力过人、决策果断,他把握住了这个机遇。
早年的邵逸夫是个相当独裁的人,从他做电影开始,就由他一人决定一部影片的生杀大权或者决定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在进军电视以后这样的脾气也延续了下来。同时,他的勤勉使得TVB员工从不敢掉以轻心。
曾在邵氏工作过的著名导演张彻在他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古稀之后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的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车里有酒吧,被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邵逸夫集权勤奋的管理方式使TVB得以迅速发展,1980年代末,邵逸夫把影城事务完全交给当年的红颜知己、1997年成为邵太太的方逸华,自己坐镇广播道无线行政大楼。
针对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亚视,邵逸夫带领无线使出各种招式。挖角是他的拿手好戏,无线最引以自豪的一战,是挖到“丽的”电视(亚视前身)的当家花旦汪明荃,汪明荃后来成为无线“一姐”,为TVB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TVB从1971年起创办艺员训练班,专门为本台培养电视艺员。这些艺员中不乏巨星,包括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
邵逸夫担当主席之后把始于1960年代的“香港小姐评选”看成一个重要的商机:不仅可以赢得高收视率,还能为无线提供艺员后备力量。
邵逸夫在董事会上提出,“无线要把选美赛事搞得轰轰烈烈,使其成为香港每年一度的盛事。”李嘉欣、张曼玉、袁咏仪……这些港姐佳丽日后都先后成为无线的当家花旦。
40年来,无线与亚视的竞争没有停止过,邵逸夫曾多次在高层会议上发出指令:“亚视有的,我们必须有,亚视没有的,我们更要有。”这样的气势使无线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香港市民的荧屏。
亚视斗不过无线,有不如后者阵营强大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TVB人事稳定令人无法撼动。亚视高层频繁变动,董事局主席更换了四轮,而TVB主席自从邵逸夫接任后就没有变化过,方逸华担任副主席后也一直稳如泰山。
在香港的媒体人看来,正因为邵逸夫是TVB的“老板”或者说“拥有者”,才能做到对TVB如此尽心尽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个非常内行的老板,因而他的决策总是行之有效。但邵逸夫之后,却几乎不可能再有人能担当TVB的“精神领袖”。
TVB将来的走向依然令人担忧。也许TVB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内地市场,可那又怎么样?彼时的TVB肯定已经不是此时的TVB了。但不管怎么样,邵逸夫笑到了最后。自称“永不退休”的邵逸夫提前为自己的事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谢幕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