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17日电 (记者 李晓玲)新疆越来越多的各族农民开始受益于农业科技。在科技入户工程的直接带动下,新疆农业技术推广由过去的县、乡两级网络发展为现在的县、乡、村三级网络,各地涌现出一大批高产棉田、麦田和稻田。
回族农民马佩礼在这个水稻种植季节格外紧张,他的10亩稻田被选为镇上的测土配方试验田。农技人员时常深入田间,也让他更直观更直接地看到了有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种田的效果。
马佩礼所在的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是新疆著名的水稻种植专业乡镇,这里回族人口占到全镇人口的一半多。近年来,长山子镇在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农业科技增收增效。对水稻种植技术的革新,使得这个镇的水稻种植技术从传统的旱育稀植发展到盘育机插,新品覆盖率达100%,九成以上的水稻达到了无公害和绿色标准,水稻单产也由几年前的600公斤提高到去年的750公斤。
长山子镇镇长徐旭东说,为了让当地各族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镇里除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外,还在19个村设立了培训学校,每年定期举办3至5次大规模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6000人次。持续的培训,让全镇农民每人都掌握了2至3门新技术。
据了解,由于农民掌握了几门实用技术,长山子镇农民每年人均增收都在500元左右,增收部分中六成以上来自农业科技培训。如今,长山子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50元,成为米东区增收幅度最大的乡镇之一。
在新疆科技入户工程县、乡、村三级网络中,县有专家组、技术指导单位,乡有技术指导组,村有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的不断细化和入户入田,使得新疆的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开始面对面、手把手、田对田的指导服务农户,新兴的良种良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运用到农田。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