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韩洁、王宇)17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会首次移师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向中外媒体发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在全球面临经济增长放缓、能源价格高涨以及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运行形势和调控动向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体保持了较快运行的态势。偏快的经济增速出现回落,贸易顺差进一步减少,产业结构调整也出现积极变化。不过,通胀压力亦不容忽视,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虽比5月份略有回落,但上半年CPI平均涨幅仍达7.9%,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持续高涨也对CPI形成较大的传导压力。
面对通胀压力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挑战,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势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观点认为,当前货币政策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中国经济会进入衰退期的担心加大,并就此质疑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否持续。
对于这种质疑,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斌认为,在通胀压力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当前应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投资热潮退却、低附加值企业出口的下降,说明从紧的货币政策对遏制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变化正朝着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预定的目标发展。”
“现在中国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还为时过早。”国际投行高盛集团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如是说。
她认为,尽管CPI同比增幅已开始回落,但能源价格管制导致了相对价格的扭曲加剧,而且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的到来,大范围的供电短缺开始出现,现在放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剧当前的能源短缺局面,导致未来两年的通胀前景恶化的风险显著上升。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建议,中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积聚期,在全球通胀压力和国内转型压力的叠加之下,中国的通胀压力也有长期化的趋势,短期内不宜匆忙放松货币政策,但是需要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来保证经济增速。
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也认同巴曙松的观点。认为除了以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通胀,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加大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力度方面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说,财政政策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物价高涨的条件下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和救助,以及实施更为灵活的税收政策等。
尽管今年财政减收因素较多,但上半年财政收入仍实现较快增长。李晓超透露,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在30%以上,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经济增速的回落,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口企业利润下滑较大以及就业压力的加剧,无形中加大了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压力。如何选择好抑制通胀和促进增长的平衡点,成为对我国经济部门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考量。
对此,陈平建议说,中国经济正处于向以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为驱动力的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期,这一转型必然是艰难的,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小企业,政府在实施调控政策方面应区别对待。由于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应重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在信贷和财税政策上给予那些具有产业结构升级潜力的中小企业更多支持,并加大对产业技术更新、结构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抢占先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多重的,除了遏制通货膨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实现持续协调发展,都是应该关注的政策目标,要实现这些政策目标,需要一套适宜的政策组合。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认为,当前中国应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开好奥运会、残奥会创造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