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东东莞市政府准备向八类低收入人群每人发放1000元临时生活补贴,包括低保对象、五保户、非低保对象的优抚对象、非低保对象的一至四级残疾人、非五保户的孤寡老人、弃婴、已治愈的麻风病人和低保边缘户(即家庭人均收入为401~600元的人员)。
据7月16日《南方日报》报道,目前东莞全市申领千元“红包”的人数已经达16万余人,超过原先预计的12.2万人。并且尚有三分之一镇街没有上报申领者名单,估计最终的人数还会增加。
东莞向低收入居民发放千元“红包”,从最初信息公布到开始发放,一直争议不断。有为东莞600万外来农民工不能申领叫屈的,有质疑补助标准为何确定为千元的,还有质疑申领者身份如何确定、这笔资金来自何处的……总之,动辄得咎。应了一句话:不做事情什么都好,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东莞政府应该经过考察研究论证,拿出一个让全市人民甚至全国人民都满意的发放方案,然后再实施,这样才会“天下太平”。姑且不论当地政府能不能弄出这样完美的方案,即使能拿出,估计到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谁都知道,在事情没有付诸实践之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想到。那怎么办?只有一条:只要认为这件事情的大方向是对的,就大胆地去实践。
就像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一样,30年前刚开始进行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在改革中,我们遇到了无数的问题和考验,但我们一个个地克服了。因为我们认准了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正途,所以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总结,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如果在未改革之前就想拟定出一个十全十美、包治百病的方案,估计我们现在还是原地踏步。
就像一个婴儿一样,谁也不可能在他出生之前就想好他出生之后将遇到的一切问题。他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都是难免的。有了一些经验教训,他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为缓解民困,东莞向特定人群发放千元“红包”,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和大方向无疑是很好的,目前遇到一些问题,不必过于苛责。
针对发放人数超过预期,当地政府可以借此进行一次摸底调查,逐渐完善资料,查漏补缺。当然,也要公布相关的举报电话,让群众来监督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申报者。同时,政府也要逐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拨款程序,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完善各项流程。
衷心希望东莞的千元民生“红包”的发放能顺利进行,同时给其它城市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