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旭明的人生里,很多角色交织而过,老师、记者、官员和即将要出任的出版社社长。新闻发言人的经历或许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段旅程。乐于曝光,不怕争议,从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王旭明作风另类,争议不断。
“出位”“创新”是他理性思考后选择的工作方式。
昨天,一纸调令,做了5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将出任语文出版社社长。沉思良久,对这一安排,王旭明说他并不失落。
告别演出 关于自己的离职,一向在媒体面前话多的王旭明,只字未提。
7月11日,教育部推广第三套广播体操的新闻发布会,在八十中学举行。
台下稀稀拉拉坐了近40个记者,在关乎民生的教育部举行的众多新闻发布会中,此次发布会的内容并不抢眼。只有少数人知道,这是王旭明最后一次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在公众中亮相。
“在座各位,都是做着广播体操成长起来的一代,那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王旭明试图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开场白,为发布会添些色彩。这是他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每一场由其主持的发布会,都至少不能枯燥。
发布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王旭明一直站着主持,在新闻发言人的主持台后,他已经站了5年多。
最后一个环节,记者提问,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每个举手者都得到了提问机会。
整场发布会,关于自己的离职,一向在媒体面前话多的王旭明,只字未提。少数几个知情的记者,也尊重了他的选择,等待官方统一发布的消息。
事实上,王旭明也只是在两周前,才知道自己新的工作安排。
自信多言 王旭明坚定地认为,新闻发言人绝不仅仅是念念文件,传达政策,还要提升理念,引导自己所在的领域走向深刻。那就必须表达观点!
2003年,王旭明出任教育部主管新闻的办公厅副主任,同时担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很喜欢面对媒体,公开发言。
5年间,教育领域热点新闻不断,北航招生丑闻、四六级考试泄题、高考移民、北大学子卖猪肉、抗震救灾“范跑跑”……每个新闻事件,王旭明都正面面对媒体,并表达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被媒体或全面或片面地传播后,成为公众的热点话题,甚至有网友将其观点浓缩成王旭明语录,在网上流传。
“人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无耻。”在接受央视名嘴白岩松采访时,王旭明在摄像机前面对全国观众,强烈表达对“范跑跑”的不满。
“很多很明显的道理,如果官方和主流媒体不表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就会出问题!”王旭明用力挥着手,语气充满责任感。
有人喜欢他的风格,认为其是中国最有性格、最接近新闻发言人真谛的新闻发言人,有人否定他的做法,批评其不应以官方身份表达个人观点。
在争议声中,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红了。
或许他的一些言论并非假话,但以“最高教育主管机构的新闻发言人”的身份讲出,可能让人反感。
遇此情况,王旭明就会搬出他的“新闻发言人三责任理论”加以反驳。“新闻发言人绝不仅仅是念念文件,传达政策,还要提升理念,引导自己所在的领域走向深刻。”王旭明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说,“那就必须表达观点!”
王旭明并非一直如此自信,面对质疑的声音,他也曾有过动摇,怀疑自己是否越位。
为此他专门参加了清华大学为新闻发言人举办的研修班,并在一次讲座上,把这个问题抛给主讲人——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新闻官坎贝尔,对方没有任何犹豫地肯定了他的观点。这让王旭明自信心大增,并成为他面对新闻媒体和公众大胆说话的支撑。
搭桥技巧 王旭明形容自己:“就像着了魔,对如何把一个好政策传达给公众,上瘾。”
“新闻发言人不讲话,是对这个职业的亵渎。”
如此要求,王旭明自然已经把工作当成了理想。
事实上,新闻发言人只是个不能给他任何实际好处的名头。王旭明曾经开玩笑地说:“新闻发言人要经常面对媒体,总得给点服装费、化妆费吧。”
玩笑当然只是玩笑,王旭明自然不会因为少了一套衣服而影响工作。事实上,他把超过三分之二的精力,用在了如何做好一个新闻发言人上。
对于自己的工作,王旭明有个巧妙的比喻——政府和媒介的搭桥人。他期望能把这个桥搭得艺术些。
或许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3年升任主管新闻的办公厅副主任前,他是办公厅新闻处处长。此前,王旭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老师、记者,一直在和文字打交道,有强烈的表达欲。
成为新闻发言人后,王旭明更加关注语言的表达。“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政府官员和媒体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新闻发言人,就要完成这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要把政府想宣传的,和媒体想要的,统一起来。”王旭明如此阐述他的搭桥艺术。比喻,是他最喜欢的修辞方法。
“枯燥的政府公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讲述,味道立刻就不一样了。”王旭明非常在意形式感,力图在政策传达的形式上不断创新。在他的推动下,2004年,教育部推出32场面向社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005年又增加了记者招待会、采访团、专访以及节目制作等信息发布形式,2006年推出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一直坚持至今。2007年,又把新闻发布会从教育部大厅搬到了新闻现场,搬到了学校。2008年,他甚至自己当起了策划人和主持人,录制了一档专门宣传教育政策的谈话节目,并在离任前最后一天,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接受访谈,推广他的新节目。
王旭明形容自己:“就像着了魔,对如何把一个好政策传达给公众,上瘾。”
平衡艺术 “语言是自己的,立场是政府的。”王旭明把偶像赵启正的表达艺术,浓缩成指导自己行为的12字箴言。
搭桥者王旭明,曾经作为一个新闻人,站在桥的一头,如今他的言论,则要代表政府立场。如何恰当地完成这种身份的转变,至今让他苦恼。
王旭明说,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要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多面考问,要让三方都满意,“平衡的艺术,怎一个难字了得!”
5年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平衡艺术得到了很多记者的认可。因为人随和,处理妥当,王旭明为教育部,也为自己赢得了众多媒体朋友。
和他相熟的记者都知道,王旭明是个回民,因此,他们把第一次请他吃饭的地点,选在了牛街,这个小细节,让王旭明颇为感动。
曾经是记者的王旭明,对媒体和记者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坚决主张新闻发言人要和记者交朋友,但他并不认为朋友就意味着一团和气,而是要对教育问题有着共同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王旭明会要求审稿,做新闻发言人5年,他自言毙过的稿子不超过5篇。王旭明认为,一个成熟的记者,就不应该让自己的稿子被毙。
离开时,王旭明从办公室带走最多的,是他喜欢并收藏的报纸,差不多5年,整整9个箱子。
王旭明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要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多面考问,要让三方都满意。
选择动力 王旭明从来都不是一个甘心平凡的人,做新闻发言人亦是如此。
大学毕业分配时,北京人王旭明放弃了物资局的肥缺,到丰台一个普通中学,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闲暇时,这个年轻人热衷于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并屡屡获奖,7年后,普通老师已是校长助理。因不愿与一年老副校长竞争校长一职,王旭明主动离开,应聘《中国教育报》,还是用了7年时间,从普通记者成为总编室主任。
1998年,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一职空缺,有人想到了王旭明。“我当时也是不想去的,无奈领导三顾茅庐,实在推不了。”王旭明说。
十年官场生涯,王旭明的想法在逐渐改变,现在他承认自己是个想当官的人,“进了官场,说自己不想晋升,是不诚实的。”
因此,面对媒体时,他总要想,讲不讲话,如何讲话?
在职业理想和官场升迁的跷跷板上,王旭明曾一度艰难地寻找着平衡点,“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最终,他还是选了一条“出位”的路。
王旭明笑谈:“与政府体系中培养出的新闻发言人相比,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政治觉悟不高。”。
调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或许和王旭明的期待有些距离,但面对记者,他并没有用“失落”这个词形容自己的心情。
在职业理想和官场升迁的跷跷板上,王旭明曾一度艰难地寻找着平衡点。最终,他还是选了一条“出位”的路。
(责任编辑: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