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0日电(记者 李云路 季明)一座城市往往因水而有灵性。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面朝太平洋,背靠长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赋予她包容自信的气质。
在上海,处处能够感受到新与旧的混搭、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本土与外来的冲撞。
如果没有这份包容与自信,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很难统一在一个城市中,又在那么长的时期内和平相处。
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吴侬软语夹杂着普通话和全国各地的方言,当然还有英语;拔地而起的现代公寓与旧上海的西式洋房和破旧的石库门里弄,共同占据着寸土寸金的土地。
百乐门舞厅依然保持着昔日上海的摩登与矜持,由老洋房改造的新天地酒吧早已融入了时尚先锋的国际元素;路易威登、阿玛尼、卡地亚等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争相在沪上抢滩,而在南京东路上的上海“老字号”里,依然可以看到百年老凤祥银楼的祖传手艺和永安百货传统的柜台式销售。
在上海,崇尚时尚的人可以去酒吧、咖啡厅放飞思绪,或是到中环、恒隆广场购物消遣;而厌倦了都市生活的人也能够在大街小巷里嗅到老上海的味道,感受到历史的深度。
红瓦白墙的城隍庙老街把人带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悠闲生活,隐藏在深巷中的名人故居连缀起来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周恩来、孙中山、宋庆龄、张学良,陈独秀、杨杏佛、何香凝、柳亚子、鲁迅、徐志摩、巴金、张爱玲……在上海,共留下28处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证明着这个城市的吸引力和包容力。
最能传递出上海气质的地方是外滩。黄浦江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两部分后汇海入江。两岸景物隔江相望,风格迥异。1906年的和平饭店、1927年的海关钟楼……巍峨华美的“万国建筑群”在西岸诉说着上海的过去;420米的上海金茂大厦、492米的环球国际金融中心……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在东岸用高度证明着上海的今天。
“包容”这个词,贯穿上海城市生成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160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庄。1842年,古老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在与列强的战争中失败,天然良港上海于次年被迫向西方开埠。开埠时的上海只有24万人口,如今的上海常住总人口已达1800多万,其中外来常住总人口有500万,占总人口的27%,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上海的“自信”来自开埠后的迅速建立并逐步走向繁荣的现代工商业。早在上世纪初叶,上海就吸引了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投资者和冒险家前来,那时的上海有“冒险家的乐园”之称。而当中国主动向西方国家打开自己的市场后,上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500多家跨国公司在这里成立了地区总部。随着主要的西方银行涌向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中心,上海又逐渐变成了东亚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喜爱并逐渐融入了上海。有统计显示,外国人在上海最多时曾达到15万余人。在他们眼中,上海不是海派作家笔下的风花雪月、小资情调、旧式摩登,不是街头巷尾的飞短流长、左邻右舍的工于心计,而是一个堪与巴黎、纽约相媲美的包容开放、快速发展、安全有序的宜居城市。
一项调查显示,外国人对上海最满意的,第一是治安,第二就是各地人群的融合度。
一个城市的气质应该就是这个城市的人的气质。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上海人成为小气、精明、骄傲、不热情、追求时髦、市井之气的代名词。
其实,在“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影响下,上海人从生活习惯到待人接物,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如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向来给人以精致优雅印象的沪上小女子吃起麻辣小龙虾、喝起啤酒来,竟也是十指擒拿、豪气冲天。
如今的上海人,依然骄傲但并不乏热情,无论是对上海世界博览会还是汶川抗震救灾,上海人以特有的细致和热情参与其中。依然精打细算、不轻言承诺,但答应的事情一定能办到,他们以惯有的精明、商业头脑和开放的心态悉心经营着这个城市的明天。
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不到20天,时下最令上海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人:被誉为“中国高度”的姚明和“中国速度”的刘翔。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