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村餐厅。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
国际标准的“中国印象”
奥运村餐厅。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你姓安,是平安的意思;名叫泰福,意思是安乐幸福。”在北京奥运村的中文学习区,孙时姝老师正在给一位外国人起名字。她根据来客的英文姓名发音,给这位在奥运村主餐厅工作的英国人起了个“古色古香”的中文名。
这是北京奥运村众多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小活动。记者日前参观模拟测试阶段的奥运村,亲身与奥运村的生活进行了近距离接触。
居住区
遍布中国元素
奥运村分为南区和北区两大区域,北区是国际区,村长院、升旗广场、商业街、餐厅以及娱乐、健身设施都设在这里,南区则是运动员公寓组成的居住区。
|
居住区更像是一个精致的居民社区,小区的大门上悬挂着“国奥村”的金字红底牌匾,大门上则配有仿青铜的中式雕花。
运动员的公寓全部是6层或9层的板楼,楼体主色是“北京灰”,底层还配有原木做成的院墙。木质长椅、棕红色的中式灯柱以及雕有龙纹图案的石礅点缀在茵茵绿草之中,精美而不繁复;有睡莲、荷花以及芦苇草的池塘营造了静谧的氛围,而红色木柱和玻璃两种材质结合而成的长亭兼具古朴和现代之美。
国际区大部分是临时建筑,一座红墙灰瓦的中式院落紧邻升旗广场,这里就是村长院。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的村长将在这里办公,步行两分钟就可以去参加升旗仪式。
为姚明“量体裁衣”
四十二幢楼房、九千九百九十三间客房,能满足一万六千多人同时居住——如此庞大的数字构成了奥运选手的赛时之家。
村内的套房分为三人间、六人间、八人间三种,每间房内按人数配有床、床头柜、台灯和衣柜,卫生间全部安装了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运动员使用。房间南北通透,空间宽敞,视野十分开阔。整体采用浅色调风格,白色墙壁配浅色家具和米色地砖,淡雅温馨。
床宽一米、长两米,这样的标准可以满足大多数运动员的需求。但像姚明这样特殊的运动员,还是需要“量体裁衣”,特别配备的脚凳,能将床加长至两米四。
24小时村巴穿梭
居住区内还设有诊所、洗衣中心以及体育信息中心、音像刻录室。村内设有24小时穿梭巴士服务,方便村民们来往于各个区域。此外,奥运村还全面贯彻了科技奥运的理念,运用再生水源热泵系统、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景观花房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等数十项领先国际的建筑技术。
餐饮区
8天一循环不重样
能容纳六千人同时就餐的运动员餐厅,根据各国饮食习惯不同划分为多个自助区域。
亚洲风味窗口以米饭炒菜为主;国际风味窗口提供品种多样的肉排、炖肉和土豆;地中海风味窗口则包括各色意大利面和比萨饼;沙拉、水果、面包都有自己的专属区;清真餐和素斋每餐均有提供;地道的烤鸭可以在中国风味窗口找到;想吃汉堡、薯条的快餐也能马上得到满足;此外还有可乐、牛奶、酸奶等各种饮料……四百五十多个品种的食物,可以八天一个循环做到不重样,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的特殊要求。
运动员在这里二十四小时都可以用餐。
休闲区
傍晚可放松身心
奥运村娱乐中心内的游艺室和DVD放映室将成为傍晚“村民”的聚集地,台球、沙壶球和桌上足球让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得到身心放松。在水吧里畅饮的同时还可欣赏到精彩的乐队表演。上网“冲浪”已成为运动员们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免费网吧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室内健身训练中心、室外慢跑道、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休闲设施均配备了国际标准器械和精良的专业服务团队。结束了一天的比赛和训练,在户外游泳池畅游之后,再享受一下桑拿和按摩,来个全身放松,的确十分惬意。
闲暇时到国际区的商业街逛逛,肯定会有不少收获。这里银行、邮局、旅游服务中心、美发沙龙等一应俱全。
可学汉语民间手艺
在升旗广场北侧的商业街里,中文学习区和民间手工艺展示区让人驻足。中文学习区占地50平方米,奥运会时会有30名工作人员分三班进行服务。除了起名字外,来到这里的外国运动员可以在宣纸上学写简单的汉字,还可以通过教学软件学说“奥运汉语30句”。
学习区的负责人李蜀丰说:“奥运会期间,我们每天下午将举办一场讲座,有中国服饰、中国音乐、中国剪纸等主题,都是用英文进行交流。”
在占地150平方米的民间手工艺展示区,一条长40米的巨龙风筝悬挂在展区的屋顶。整个区域用传统的中国红色、蓝色和黄色布置,邀请几十位民间艺人展示剪纸、年画、风筝、刺绣、脸谱等中国民间手工艺。运动员们可以观看艺术家现场制作,也可以购买各种小工艺品。
福建的剪纸艺人廖允武在两分钟内就给记者剪出了侧影剪纸。展示区负责人王锦强说:“我们在这里展示的都是具有标志性的民间文化,既有农民艺术,也有市民艺术。”
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曾表示,她工作的目标就是给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留下美好的“中国印象”。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更多精彩新闻 请访问京华网www.jinghua.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