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参加学校团委、院系或者社团组织的社会调研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必不可少的课程。原本是为了了解社会,开拓眼界,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如今却被夹杂进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不少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一张获奖证书,为获得奖学金或者优秀生的称号增加砝码。
这种风气使得假期社会调研这种原本健康良好的教育方式有些变味儿。
“我们社团组织了一个暑期社会调研活动,要去青海考察当地的环境保护情况,挺有意义的,不知道是否可以给我们报道一下?”近期,记者收到不少类似的短信和电话,大学生们在这个时候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同学校友或亲戚朋友的关系寻找媒体,希望自己的活动能在报纸或电视上露个脸儿。
“为什么一定要找媒体来报道呢?你们这种调研活动又不涉及什么利益问题,没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吧?”当记者就此向一名熟识的学生询问时,她一语道破“玄机”:“每年学校的假期社会调研都是评奖的,没有媒体报道就没有影响力,只要媒体报道了,哪怕就是一个小豆腐块,那也是成绩,这样就能在评奖的时候占很大优势。将来评奖学金、优秀干部之类的,这些证书非常有用。”这名学生还告诉记者,寻求媒体报道也是每个暑期社会调研团的任务之一,有的社团还专门成立了公关部,早在队伍出发之前就已经联络好了报道事宜了。
记者了解到,每年暑假的大学生社会调研活动,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很多学生偏离了社会实践的正确方向,而仅仅将此视为测评加分和毕业求职时的一个砝码,因而假期调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学生通过家长或者亲朋的关系联系当地的政府或民间组织,调研团到达之后,好吃好喝地热情招待,而调研团则只是象征性地走走看看,听听介绍,看看材料,并没有深入到群众当中,听取最真实的声音。为了达到后期宣传的目的,几乎所有的调研团都要随身携带DV、相机等设备,走到一处,最先做的不是调查,而是一队人先拉开旗子合影留念。拍够了照片,大家象征性地调查一下,这样就打道回府了。尤其是近几年,凤凰、丽江、九寨沟等风景名胜成了不少大学生假期调研团的目的地,调研顺带旅游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但是由于很多学生禁不住当地美景的诱惑,以至于调研和旅游的目的本末倒置,游山玩水成了实践的主要内容,调研活动却往往被草草了之。调研的经费多半被花在了旅游上,真正花在“正事”上的钱反而只占一小部分,但是这些钱往往还都是学校或社团的“公款”。
调研回来之后,凭借着大学生优秀的写作能力,再加上资料的大量拼凑,一篇内容丰富、论证有力的社会调研报告轻而易举地就出炉了,而学校评定调研活动的主要参照标准也就是这份调研报告,所以即便是走马观花似地走个形式,只要有媒体的报道和优秀的论文,拿下一个奖项来也并非难事。这也是造成学生们社会实践活动不深入、不认真,流于形式,脱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代丽丽) (来源:京报网-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