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收到了一份起诉状:被告乐清某服饰有限公司老板,向自然人原告借款120万元,并约定该笔借款分两期归还,第一期于2008年3月5日归还60万元,第二期于2008年4月5日归还50万元,被告逾期未还款,因此被起诉至法院。
这个案子,看起来没有任何“高利贷”的迹象——借款120万元本金,按照约定借款人只需要分两次归还110万元就可以了结。这种事情出现在高利贷盛行的温州,令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一切秘密都在那张借条上!”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了当地的放贷者、借贷者、律师和政府官员,试图揭开温州高利贷多年来得以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秘密。
一张心照不宣的借条 “借条上写的是借120万元,实际当时拿到手的可能只有90万元,甚至80万元,差额部分作为利息,已经先行扣除了。这是高利贷行业的规矩。”温州律师刘沙(化名)这样对记者解读这张借条。
此外,律师分析,这仅仅是一笔“短期拆借业务”,因为借款对象为服饰公司老板,其从事的行业利润微薄,所以只有为了应对燃眉之急,才可能去借高利贷。
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方培林说:“借长期的,别说借的人不敢,出借的人更不敢,现在有些借款的年化利率已经达到600%,到时候谁还得起?所以只有那些火烧眉毛的事情,才会短期拆借一下。”
“厂子不景气,资金一时回笼不了,供应商又不停催钱,工资也要发,水电也要交。”张胜利(化名)是许多小企业主的缩影,在两难之下,只好借助民间高利贷。到规定还钱的时候,张胜利的货款迟迟没有收到,他只好一再违约,对方将他告上了法庭。
尽管只拿到手90万元现金,两个月后要还120万元,这个服饰公司的小老板还是咬牙在借条上写下了“1200000元”这个心照不宣的数字,借下了这笔钱。
如今,案子到了法院,近日即将开庭审理,夫妻两人一手创办的服饰公司的厂房及名下的私人住宅已经为这笔款子作了抵押,到时候结果如何,张胜利真是不敢设想。
今年6月,擅长处理经济纠纷的温州律师刘沙总共接到了5个经济纠纷案件,都是借款到期不还的,这些案件看上去极其普通,但是谁能知道,其中有多少无法言明的秘密在那张薄薄的借条上?
“20万?3天给你6000利息!” 记者通过圈内朋友,找到一家担保公司的老总采访,在这位圈内人士的引荐下,记者和担保公司的老总攀谈起来。
这位担保公司的老总和记者话语比较投机,于是主动对记者的朋友说:“你朋友远道而来,不如给她发笔小财吧。”见到记者很感兴趣,这位老总就问记者,“你卡里现在有多少钱?”
“20万元!”记者大着胆子说出了这个数字。
“你还很有钱哪。你想发多大的财呢?”“你在温州待几天呢?或者想把钱放在我这里几天呢?”
1
记者回答:“3天吧,我过几天就要离开温州。”
“那我三天给你6000元的利息,你吃完饭把钱打在我卡里,我写个收条给你,我这个人就是信用的保证,三天后我把你的本钱和利息一起划给你。”这位老总爽快地拍板。
“可不可以多一些呢?”
“多一些?你想要多少?”
“你一般给别人多少,我也想要多少。”
“这是我们的行业规矩,不能透露的,你要多少,是要跟我谈的。”
“你把钱借给什么人去做什么,我可以知道么?”记者继续追问。
这位老总很坚决地说:“那当然不能说了,你借钱给我,是跟我发生经济关系,我借给什么人,这个是机密。”
“如果我去其他担保公司,他们会不会给我更高的利息呢?”“不会的,你是外地人,人家不认识你,不保险的,我们只做熟客的。”眼看记者还要再追问下去,这位担保公司的老总说:“不好再问的,这是我们行业的事情,你们不能知道太多的。”
这位老总坦承,一些担保公司明知道所经营的业务超出了范围,甚至有一些在打法律的擦边球,但它们还是在做,其中有一些担保公司并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
暗地里进行集资活动 和其他的担保公司一样,方培林每天也会接到很多电话,想要把钱放在他这里放贷出去。他是温州草根金融的代表之一,曾经拥有新中国第一个经工商部门登记的民间金融机构——原温州苍南县“方兴钱庄”。
他现在是方兴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曾经和现在的身份让他在担保界游刃有余,“不少人是出于对我身份的信任,每天都会有人说想把钱放在这里。”最多的时候,有人在电话里表示有一亿元的现金。
担保公司甚至已经成为了危险的代名词,有担保公司在媒体上公开刊登“要资金,找××”、“垫资还贷、资金周转”等广告,这些广告的本质是进行高息垫资与借贷业务,从中获取高额利差。
“根据有关规定,担保公司不能吸收储蓄,也不能放贷出去。”方培林告诉记者,温州许多担保公司打着合法旗号,暗地里在进行集资活动,大量组织民间资金,甚至跨区域进行资金组织和调剂。
假如一亿元资金进入民间高利贷市场,它的出借方式也是分成若干小笔款项以“借条+抵押物”的程序办理短期借款业务。其中的秘密也还是在借条上,“这一亿元本金,体现在全部借条上可能是1.3亿元,也可能是1.5亿元。只有这样,才能见得了阳光,在法律层面上站得住脚。”
游走在法律边缘 就在本月初,温州龙湾工商分局在企业年检时查出多起担保公司涉嫌抽逃资金案件,龙湾区现有信用担保公司22家,其中有16家是去年以来登记的。通过年检,工商部门发现有10家担保公司涉嫌注册资金抽逃行为,除两起案件还在调查中外,另8起案件抽资金额高达1801万元。
2
据了解,2001年温州开出第一家担保公司,到目前为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240多家,去年一年,仅在乐清市一地,便相继成立了18家担保公司、73家投资公司。但列入温州市经贸委调查备案的担保公司不到40家。
此外,温州市政协委员陈维国在一份提案中提到,有些担保公司以信用担保的形式,为中小型企业及个人向金融机构借贷,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有的直接发放借款垫资,其年利率介于4%-25%之间,个别甚至高达50%,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
记者通过有关渠道了解到,担保公司吸收储蓄,再进行放贷,都是通过比较隐蔽的手法来进行的。“他们融资,或者放贷出去的钱,借条上很少写明是跟这个担保公司发生关系的,大部分是反映出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温州一位担保公司的负责人袁先生透露。
许多温州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的业务都超出了规定的范围,暗中从事集资或变相非法集资活动,采用传销的组织方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然后高利息贷出。“如果去跟非法操作的担保公司借钱,不是熟人的话,他们不会借给你,就算是朋友介绍的,第一次也不会借很多。如果你主动说一个很高的利率,他们也不会借给你。”一位自称是“局内人”的人士透露,“在合同中,反映出来的利率都是正常的,其他的利率都转嫁到成本中去了。”
利息高到离谱 一边是民间急需借贷的中小企业,一边是想通过放贷得到高额利润的放贷人,中介公司作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这个链条中,一般放贷人会跟中介公司提出利率要求,这个过程叫“议价”,一般月利率会达到2分或者3分,很少有能达到4分或以上的。
中介公司再跟来借款的人进行第二轮议价,“这很重要,一般中介公司就是通过差价来获得利润的。”局内人介绍说,通过中介公司放贷出去的贷款,基本月利率都可以达到8分左右,更有月利率达到1毛,甚至1毛5的。
“有的担保公司以民间贷款为名,其实是在发放高利贷。”局内人告诉记者,不少担保公司充当了中介公司的角色,以高额的利息来作为回报,月利率高达40%-200%,在乐清当地媒体曾经披露的个案中,最高的民间借贷,月利率甚至高达600%,这其实就是非法集资了。
值得注意的是,活跃在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中年妇女,乐清市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从排查中发现组织非法集资的对象大部分是参加过20多年前吴华呈会的妇女,年龄都在50岁左右,她们熟悉诈骗的各种手段,欺骗性很强。”
乐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连新良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表示:“从高秋荷非法金融案件中可以发现,参与的人员不仅有来自柳市镇、乐成镇、象阳镇、黄华镇、七里港镇、北白象镇的,甚至还有来自温州市区和台州市的,而且金额巨大,从公安部门和我镇登记的情况来看,登记在册的45人中,金额上百万元的就有二十多人,其余大部分人的借款金额也都有几十万元。”可见,这些非法金融活动具有涉案金额大、涉及人员众多的特点。
记者了解到,乐清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乐清市处置非法金融业务活动领导小组”,这个小组是由市政府牵头,成员由法院、检察院、监察、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司法、财政、审计、工商、经贸、法制办、信访、人行、银监等部门及主要乡镇负责人组成。
在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镇,方圆不到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低压电器企业超过3000个,这里民间借贷尤为盛行,大部分都依靠人际关系,一般都打个白条,利率多是通过口头协商或随行就市。
去年9月,乐清市常务副市长王军专门到柳市镇调研非法金融活动,调研的第二天他就召开镇政府专题会议,并成立了处置非法金融活动领导小组。(记者李娟吴芳兰)
3 (来源:上海证券报)